休年假的打工人,都去这座非洲热带小国去班味了

时髦旅游 2024-12-27 04:36:17

塞舌尔,全名塞舌尔共和国,是一个坐落于非洲东部的群岛国家,全境超过半数地区为自然保护区,因此,这里的热带动植物多样性得以保留。

当然,这并不是说塞舌尔只有质朴的自然风光,就寻找热带风情和松弛休闲而言,塞舌尔也是全球度假人梦想的神秘入口。

悠久的历史,美丽的城市,“混血”的美食,以及当地人长久刻在基因里的自然保护意识,都足以激发人们对这个国家的兴趣。

塞舌尔还在等待着更多人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将自己完全展露于在世人面前。

飞机快要落地马埃岛前,我凑近舷窗往外看,海边矗立的花岗岩在夕阳的映衬下呈现出暗红色。塞舌尔的首都维多利亚就坐落于高耸的花岗岩山脉低矮处,延伸至繁忙的港口海域。

对比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维多利亚可以用“袖珍”来形容。2.6万名居民的体量,已经占塞舌尔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但这不等于维多利亚无趣,塞舌尔的历史与文化浓缩在我走过的每一个场景,而塞舌尔人的精神状态,也有着热带国家特有的松弛感。

海岛上悠闲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塞舌尔人轻松、乐观的心态。

独立大道是我在维多利亚城市漫步的起点,靠近阿尔伯特街有一栋掩映在繁盛植被中的米白色小楼,拥有典型的法式建筑风格。

两层高,尖屋顶,由东方银行于1885年建成,曾先后是塞舌尔财政部和最高法院的所在地,2018年重新翻修后成为国家历史博物馆。该博物馆不仅仅是塞舌尔历史与人文的静态展示中心,也是一个动态的教育平台,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深度讨论。

塞舌尔的首都维多利亚位于马埃岛上,同时也是该国主要的港口和商业中心。

博物馆空间不大,但依然很有看点,大量的雕像、模型、实物、标本和图片,外加工作人员的热情解说,让我了解到一个岛屿国家300多年的历史变迁,以及这个国家对自然的敬畏和在环境保护上所做的努力。

塞舌尔人来自不同的种族,其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形成结合了非洲、欧洲和亚洲人的传统习俗,这些不同地区的影响在艺术、美食、音乐、舞蹈和建筑领域都有明确的体现。博物馆二层详细讲述了塞舌尔克里奥文化的形成与演变,比如,克里奥音乐和舞蹈起源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和欧洲文化,传统的节奏使用简单的鼓点作为,旋律则由弦乐器和弹拨乐器演奏,常见的有小提琴和吉他。

维多利亚的傍晚时分 | ©视觉中国

国家历史博物馆外的十字路口算是维多利亚最繁忙的道路枢纽,中间立着一座通体白色的钟楼,在当地被称为Lorloz。但旅行者更喜欢称它为英国伦敦大本钟的缩小复刻版“小本钟”。钟楼不仅是城市地标,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钥匙”。

钟楼建于1903年,用以纪念1901年去世的维多利亚女王,由此也代表了塞舌尔与英国在历史上的关联。如今,维多利亚钟楼上的钟表仍然运转如常,钟楼周围也是人气很旺的城市区域,咖啡馆、商店一应俱全。

塞舌尔的钟楼 | ©视觉中国

每到一个城市,我都喜欢去本地的市场转转,钟楼旁不远处就是塞舌尔有名的塞尔温·克拉克爵士市场,步行途中有很多英式风格的建筑——屋顶为了避免雨水积存,采用尖顶型的设计,木质的窗搭配颜色鲜艳的墙体,宽阔的露台更有利于通风,符合热带居民日常室外活动的需求。

本地人非常喜欢穿着颜色艳丽的衣服,与彩色的建筑相映成趣,成为热带岛屿上流动的风景。

在塞尔温·克拉克爵士市场二楼,有不少售卖本地服装的摊位。

塞尔温·克拉克爵士曾任塞舌尔的总督,以他名字命名的市场就在市中心,步入市场,景色热闹非凡,似曾相识又新鲜有趣,关于塞舌尔的所有风味和色彩似乎都汇聚在这里。

一层的摊位以渔获、农副产品和香料为主。有一些水果和蔬菜商贩把摊位摆在中央庭院内,光线透过遮阳伞分散在狭窄的过道上,买卖交谈声此起彼伏。

塞舌尔露天夜市人来人往 | ©视觉中国

更多摊位处在半开放的室内空间,我在卖鱼区驻足良久,那些叫不上名字的鱼颜值都很高,其中有些竟然是我浮潜时见过的。

尽管已经是下午,这些鱼的眼睛依然十分清澈,说明鱼还非常新鲜。市场的二层主要售卖服装、纪念品和工艺品,一看就是为旅行者设置的,尤其是那些密密匝匝成排挂起来的绚丽纱笼,异域风情和视觉效果满分。

塞舌尔的美食文化深受其他地区的语言、习俗影响,彼此包容接纳,好似一个大熔炉。

最初来自法国的定居者带来了他们善用香料和香草混合物烹饪的厨艺。紧接着,为了应对岛上蔬菜稀少的境况,他们将水果当作蔬菜来使用。因此塞舌尔菜肴有了最初的特色调味——用椰子、芒果、木瓜、南瓜和金苹果制成酸辣酱,搭配沙拉、猪肉、鸡肉、牛肉和海鲜食用。至于本地人对茶、蛋糕、蛋奶糊、酥饼和咸牛肉的热爱,则是受到了英国人的影响。

塞舌尔美食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

真正对塞舌尔人饮食习惯起到关键性改变的,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大量抵达的中国人和印度人。

中国的面条和米饭、蒸鱼和蔬菜。印度的咖喱、豆类、辣椒、木豆、烤肉串和各种辛辣口味,都被本地人欣然接受。同时期,马达加斯加人和非洲人喜欢的椰奶、木薯和香蕉饮料也逐渐开始流行,于是在各种烹饪技术和食材的相互融合下,不同种族喜爱的口味层层叠加,诞生出今天的克里奥美食。

塞舌尔海滩边的渔获小摊 | ©图虫:david

塞舌尔的知名酒店Mango House有五家风格迥异的餐厅,其中Moutya是品尝克里奥大餐的好去处。

由于我本身就很喜欢层次丰富的菜品,所以对加了辣椒、姜黄、咖喱、生姜、大蒜和鱼肉一起熬煮的传统特色菜Katkat Banann情有独钟,这种口味不仅对“中国胃”完全没有障碍,搭配米饭的吃法又很符合中国人的喜好。这道菜需要添加很多种天然香料,神奇之处在于,香料的配比不同,菜肴的口味也会发生微妙的改变, 这与川菜的调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十分奇妙。

本地人的日常饮食中少不了水果、香料和辣椒。

新开业的Canopy by Hilton Seychelles酒店的Avoeet全日制餐厅,每晚丰盛的本地风味自助餐都是一次与克里奥美食精华的深入接触。

整条Pwason Griye烤鱼光看就已经很震撼,更 令人惊叹的是,鱼肉在烤制后并没有失去水分,依然很细腻,可以吃到辣椒、大蒜和生姜的香味。搭配烤鱼的汤叫作Bouyon Bred,是用bred mouroum制成,这种植物在塞舌尔几乎每个家庭花园中都有种植,口感鲜嫩无比。

塞舌尔烤鱼 | ©视觉中国

塞舌尔本地食材中,新鲜捕获的鱼经过腌制和晒干制成的咸鱼具有强烈而鲜明的风味,可以搭配多种酱料做成不同的菜肴,我就尝到了包括酸辣酱、咖喱,以及一种名为rougay番茄洋葱酱在内的三种口味,也试过了油炸后与米饭和小扁豆一起食用的版本。

海鲜在塞舌尔的料理中非常重要。

令人印象深刻的本地甜品是ladob,这道甜点以芭蕉、面包果和木薯为食材,在椰奶中慢慢炖煮,奶油味、肉豆蔻和香草味的相互作用让人回味无穷。

服务员说还可以做成咸鱼版本,用椰奶炖煮咸鱼,加入芭蕉、木薯、肉豆蔻和盐,想必味道会更独特些。

从官方到个人,塞舌尔都在不遗余力地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了世界遗产地。

在当地的塞舌尔普拉特岛,便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本地人与大自然的连接。

塞舌尔的自然环境是其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各岛都随处可见原生态的植被。

普拉特岛(法语意为“平坦”)只有1.3公里长,却符合我们对热带版诗与远方的想象。远离尘嚣、原始迷人,这里是濒危海洋生物玳瑁和绿海龟的筑巢产卵地之一。

这两种海龟对于海洋环境的需求很高,在塞舌尔成片的岛屿中,它们受到潟湖和珊瑚礁的庇护,也让这座热带岛屿成为了两种海龟繁衍生息的地方。

在华尔道夫塞舌尔酒店的Peacock Terrace,可以品尝到由各地精选咖啡豆制成的咖啡。

岛上的度假村也以生机勃勃的动植物群为灵感来源,将度假体验与环保意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这座岛屿的原生居民,两种海龟。

小海龟在沙中孵化后,依靠对月光的敏感度爬向大海,这就要求海龟产卵地对人为光源作出绝对的限制。因此,这座岛屿的度假村全部与海岸线保持了较远的距离,也是为了避免人为光线影响海龟在晚间的活动。

海滩上的海龟筑巢标志 | ©视觉中国

除此之外,利用太阳能发电场,水循环利用、节能照明和废物管理等环保措施也应用在这座岛屿的方方面面。和避免影响海龟产卵一样,这些措施也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海龟巡逻向导多米尼克的带领下,我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巡海散步。多米尼克先是介绍了一些海龟面临的问题,比如,那些刚孵化出来的幼龟,在经过短短的沙滩奔赴大海的过程中存活率只有千分之一,螃蟹会疯狂捕食幼龟。

当地人从小就有保护海龟的意识。

多米尼克是塞舌尔人,刻在基因里的环保意识让他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在海龟的筑巢期,多米尼克每天要沿着海岸线走两趟,寻找新的筑巢地点并做好记录。两周后跟踪孵化进展,如果巢穴面临有被损害的风险,他的团队会将整个巢穴逐个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多米尼克说在整个筑巢期,大约会有600到700只海龟上岸挖沙产卵,每只海龟最多每次产下200个卵。在我感叹这份工作并不轻松时,多米尼克却表示保护海龟虽然辛苦,但看到岛上海龟的数量不断增加,游客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感到很满足。

岛上餐厅的创意菜品也十分值得一尝。

度假村有三家餐厅,其中Moulin最特别。餐厅附带一个菜园,里面用可持续农业方式种植的香草与蔬菜,专门供应Moulin的菜品制作。餐厅采用“从土壤到灵魂”的概念,为包括我在内的客人,提供一次别开生面的饮食之旅。

开餐前,我们会提着小菜篮跟在厨师身后,需要先去认识菜园各种食材,接着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采摘,最后由厨师完成制作。

Moulin餐厅拥有自己专属的“植物园”,种植着各种有机食材。

在Moulin吃完饭,当日的空中管制时间结束了,我骑着自行车在飞机跑道上穿行。四周很安静,只有车胎与地面摩擦的声音。

加速向跑道尽头冲去,我感觉自己快要变成风,变成大自然的一部分。

文/Kevin

图/Kevin、图虫、视觉中国

新媒体编辑/Tasia

本文原刊载于《时尚旅游》2024年10月刊,此处有删改。

社群互动

《时尚旅游》开社群啦!

速速来抱团儿吧↓

旅先森VX:LLxs0515

(添加时记得备注入群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