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哈尔滨友谊宫,东北人肯定都知道,其实它原来的名字是叫“中国中苏友谊宫”,是一所四星级的涉外旅游酒店。哈尔滨友谊宫举行过很多重要的活动,很多国外的领导人,外国元首和社会上有名的人都曾在这里住过。
如今的哈尔滨友谊宫,正是辉煌的时候,谁能想得到在1998年的时候,哈尔滨友谊宫就面临着倒闭的困境。当时的情况特别的窘迫,整个账面上的资金只有4000多元,而欠下的债务却高达上千万元。
我们来看看哈尔滨友谊宫,是如何涅槃重生的。
正文1998年,当时哈尔滨友谊宫的总经理叫郭友苏。
这一年,正是酒店新旧两个领导班子的交接。郭友苏上任以后,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因为整个宾馆的账面只有4000多块,而欠下的债务却高达数千万元,当时的资金链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几乎每天都有债主上门要钱。
除此之外,整个宾馆的设备严重老化,尤其是装修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一走进,仿佛和门外的世界相差了十年;再加上工作人员没有服务意识,整个宾馆的机制严重僵化,更没有客人愿意入住。而且宾馆当时还背负着一个很沉重的包袱,就是在岗的工作人员和退休的工作人员之间的比例居然接近了1比1!
修建于1955年的哈尔滨友谊宫,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呈辉煌一时,哪怕是到了90年代的中期,也一度占据着很多的市场份额。这个酒店的经济效益,在当时整个的酒店行业里面是名列前茅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很多的商务酒店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这就让体制僵化的哈尔滨友谊宫开始衰落了。
和友谊宫面临着同样命运的其他国营宾馆,有的甚至支撑不下去,直接关门歇业了。而此时的友谊宫虽然还没有关门,但是前途堪忧啊!
面对着内忧外患,友谊宫下定决心要和市场接轨,走市场化道路进行自救。
倘若再不改变局面,一定是会被市场淘汰的。
于是乎,在艰难的困境当中,经过认真的思考,友谊宫决定扭转方向,确定下来走会议型宾馆的道路。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个发展方向,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当时各地冒出很多星级的商务酒店。起步缓慢的友谊宫,很难去正面硬扛,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能再走传统的,接待客户的老路子了。如果再走这条老路子,就是跟在商务酒店后面拾拾人牙穗,吃人家的残羹剩饭,前途一定不是美妙的。
当时的商务酒店都扎堆挤在,传统接待酒店的模式里面,唯独会议市场是一个巨大的空白!
现在酒店行业承接大型会议已经是一个常态了,但是,在当时很多人压根就没有这样的一个思维,完全想不到酒店除了接待散客的功能以外,居然还可以举办大型会议。
于是乎,友谊宫直接旗帜鲜明的,就扎根在会议市场这个巨大的空白,他们打出的口号就是:龙江办会的最佳选择。
除此之外,在酒店内部还制定了这样的一个策略,就是转向以销售和策划为主,实行全员营销的同时,还要再拉上社会兼职营销。这样的一套模式,在我们现在看来完全一点都不新鲜,但是呢,那可是在90年代,这在当时是属于一个突破式的创举了。
咱们现在商业领域里面的很多商业行为和商业理念,都是当时改革开放的时候,别人玩剩下来的,所以现在为什么创业这么艰难,原因也在于此了。毫不夸张的说,现代的人如果穿越到八九十年代,带着当下的一些商业经营理念回去创业的话,成功的概率会特别的大。
言归正传,仅仅是“会议经济”这一个盈利模式,迅速就让友谊宫在短时间内就摆脱了困境,在省内同类酒店的排名又跑到了前面。
等省内同行们也转向会议模式的时候,这才发现,这个蛋糕基本上已经被友谊宫给占据了不少份额。先行者是需要勇气的,后来者虽然可以复制先行者的成功,但是也只能是吃别人的残羹剩饭了。
商业和人生有时候也蛮相似的,有时候一个重要的举措,或者是一个重要的拐弯,只要方向选对了,立马就起来了。
一个酒店从濒临破产到又焕发生机,也就是一两年的时间;如果没有抓住机遇,错过了拐角,那么,就很难起来了。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这辈子想要翻身,抓住机遇的话,一年就能起来了,或许能在短短的几个月立马就实现财富自由。而如果没有抓住机遇的话,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我很喜欢看历史,读史使人明智,总能让我的思想延伸到很多的方面,受到启发。就是看到有一关的历史发展,我就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人的发展,有时候两者之间真是颇有一些相似之处。
如今的友谊宫,会议展览,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等等,已经是一个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标志了。什么时候有空,我还真想去友谊宫转转,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