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桂枝 白芍 人参 肉桂 麻黄 细辛 大黄 芒硝 猪苓 泽泻 滑石 木通甜 瓜蒂 淡豆豉 柴胡 蜀漆 生姜 大枣 川椒 饴糖 半夏 吴萸 龙骨 牡蛎 阿胶 鸡子黄 厚朴 枳实 虻虫 水侄 桃仁 甘遂 荛花 大戟 芫花 商陆 海藻 附子 干姜 黄芩 黄连 茯苓 白术 竹叶 石膏 茵陈 梓白皮 薏苡仁 赤小豆 蜜糖 猪肤 知母 黄柏 天冬 麦冬 玉竹 粳米 当归 熟地 赤石脂 禹余粮 五味子 乌梅 苦酒 瓜萎实 火麻仁 杏仁 葶苈 连翘 栀子 白头翁 秦皮 葛根 花粉 枯梗 贝母 旋覆花 代赭石 葱白 薤白 猪胆汁 人尿 铅丹 巴豆 升麻 文蛤
《伤寒论》一百十有二方,其药味只八十八种,最常用者,不过十分之二三。治疗各证,不以本草主治为范围,而以《内经》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味出下窍,阳味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寥寥百数十字,包含诸方之效能,合以本草温平寒热四气作用及气血脏腑攻补升降各主药,错综变化,可统治百病。若以本草之主治,证之经方则不张冠李戴,风马牛不相及矣。故医者当知经方自有经方之妙用,散见于《伤寒杂病论》之间,万不可以本草之主治,强合经方之主治也。
观上所表,各药之性,极其简单,且每一主治,药味有二,亦有数药单用者,如
甘草缓中和百药,
桂枝之扶阳益卫,
芍药之敛阴调营,合而用之,为调营益卫,且为众方之主脑。
人参之养阴生津,
肉桂之回阳补火,
麻黄、细辛之发汗,
大黄、芒硝之通大便,
猪苓、泽泻、滑石、木通之利小便,
瓜蒂、豆豉之取吐,
柴胡、蜀漆之和解,
生姜,大枣、川椒、糖之温中,
半夏、吴萸之降逆,
龙骨、牡蛎之潜阳,
阿胶、鸡子黄之养血,
厚朴、积实之破气,
虻虫、水蛭、桃仁之攻血,
甘遂、大戟、荛花、芫花、商陆、海藻之攻水,
附子、干姜之驱寒,
黄芩、黄连之泻火,
茯苓、白术之制水,
竹叶、石膏之清热,
茵陈、梓皮、薏仁、赤豆之除湿,
蜜糖、猪肤之润燥,
知母、黄柏之水,
天冬、麦冬、玉竹、粳米之生津,
当归、熟地之补血,
赤石脂、禹余粮之固涩,
五味子、乌梅、苦酒之收敛,
瓜萎实、火麻仁之润肠,
杏仁、萃苈子之泻肺,
连翘、栀子之清三焦热,
白头翁、秦皮之泻肝热,
葛根、花粉之清肌热,
桔梗、贝母之开肺气,
旋覆花、代储石之平肝气。
葱白、薤白之通阳,
猪胆、人尿之潜阴,
铅丹两之镇,
巴豆之通,
升麻之和,
文蛤之发汗,
裩档之利尿是也。
何等简切,然而配合成方,则千变万化矣。上者能使之下内者能使之外,或数味共一方,或一味而数用,杂治病之功效灵而且速。伤寒杂病之方,皆以此等药为基础,乎其神,非圣人谁能若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