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爸爸前几天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走了?"坐在我面前的中年女子泪流满面,声音哽咽。作为一名从医三十余年的内分泌科主任,我见过太多类似的遗憾。
老吴是我的老病号了,退休前是一名中学教师。十年前确诊二型糖尿病,一直靠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本该定期复查的他,却整整半年没来医院。上周他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
回想起最后一次见他时的情景,老吴还笑呵呵地说:"大夫,我这血糖控制得挺好,吃药也很规律。"谁能想到,这竟成了永别。
细问之下,老吴的女儿道出了这半年发生的事:为了省事,老吴经常一次性吃双倍剂量的降糖药,觉得这样可以控制得更好;天气转凉后,他开始喝些补酒,认为"没什么大不了";饭后测血糖时发现偏高,就自作主张加大药量......这一系列看似普通的行为,却如同埋下的定时炸弹。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知糖尿病并非简单的"血糖高"那么简单。它就像一个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体的各个器官。很多患者往往将注意力仅仅放在降糖药物上,忽视了其他重要因素。
记得有位患者曾问我:"大夫,我每天按时吃药,为什么血糖还是控制不好?"这个问题值得深思。降糖药确实重要,却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我常告诉患者,合理用药只是治疗的一环,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切莫擅自改变用药剂量。降糖药不是"多吃多好",过量服用可能导致低血糖,严重时危及生命。老吴就是这个教训,他以为加倍服药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殊不知这种做法正在伤害自己的身体。
饮酒要格外谨慎。很多患者觉得"小酌怡情"无伤大雅,实际上酒精会干扰血糖的代谢,还可能与降糖药发生相互作用,引发严重并发症。老吴生前喜欢喝点小酒,这个习惯可能加速了病情恶化。
运动需适度。有些患者觉得运动越多越好,其实不然。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血糖骤降,建议在运动前后都要测量血糖,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
饮食要均衡。不能因为吃了降糖药就放纵饮食,该控制的还是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要适量,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定期监测很重要。血糖监测不仅仅是看数字,更要关注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症状都不能掉以轻心。老吴如果能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信号,也许就不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应激状态要警惕。感冒发烧、情绪波动等情况都可能影响血糖,这时候更要密切监测,必要时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每每想起老吴的案例,我总是感慨万分。糖尿病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我希望通过分享这个案例,能让更多糖尿病患者意识到,科学用药、规范管理的重要性。
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更是无价之宝。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遵医嘱、规范用药,远离并发症的困扰,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望着老吴女儿离去的背影,我在病历本上写下这个案例,希望能让更多人从中吸取教训。生命的可贵在于珍惜,健康的可贵在于坚持。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疾病,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