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生命力似一棵常青藤,只有深深的扎根于磐石缝隙间的泥土才会寻到用之不竭的水源。重彩画为李敏打开一扇通往精神世界的大门,欣赏她的作品,我们会在多样的手法和斑斓的色彩中看到一位女画家安静、细腻、善良、纯真的内心世界,李敏的绘画传递的美如甘霖一般慢慢浸润着我们的心灵。

李敏:2000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德州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工笔重彩画的教学与研究。
近年获奖情况:
2015年3月作品《凯旋》荣获“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经典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并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2015年9月作品《兰蕙人生》入选“高洁品性,兰蕙人生”全国中国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5年9月作品《惠安女》荣获首届德州市长河文艺奖美术类三等奖。
2016年9月作品《惠女风情》入选2016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
2017年作品《凯旋》荣获首届德州市长河文艺奖美术类二等奖。
2018年9月作品《丽江的清晨》荣获“山东省首届教师绘画大赛”二等奖。
2018年12月作品《军训》荣获“青海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美术书法作品展”优秀奖。
2019年9月作品《时和年丰》入选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
2019年11月作品《季风》荣获“山东省第五届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师生基本功大赛”教师组三等奖。

文/王艳秀
宋代以后的中国绘画大多以水墨为主,而宋代以前的中国绘画则是色彩的世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基本是用矿物色绘制的,画师们把有颜色的矿石和土研成粗细不同的粉末,用胶水粘合后涂在墙面上,画面多时用色块和线条来表达,我们现在多用岩彩画来命名它。

而在唐代《簪花侍女图》中,画家则用水色做底,再薄薄的覆盖上较细的矿物颜料,水色与矿物色相互映衬,再加上清晰的线条,细腻的润染,比较前者,效果更加的细腻,我们称之为工笔画,而现在所谓的工笔重彩画正是介于岩彩画和工笔画之间的画种。

李敏的绘画作品大都以厚实的熟皮纸为载体,根据画面的需要,先用水色做底,后用粗细不同的颗粒覆盖在上面,产生了水色与矿物色相互交叠的效果。站在她的作品前,仔细体味那种由于颗粒相互交织而产生的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迷人气质,犹如烟云变幻流淌其中,令人遐想无限 。

李敏的画含蓄、空濛,充分表现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她借助颜色消除物象之间,物象与背景之间的界限,使之融合于色彩的包围之中,不分彼此,让观者在一片色的浸透中去寻找她对画面的感觉。

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浑然一体的画面,是由于她摆脱了传统工笔画的一成不变的“三矾九染”的绘画语言,逐渐突破了原有的绘画模式,改变了传统工笔画设色上的单一性,努力吸收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理念和表现技法,来丰富现代工笔画的色彩表现语言,增强画面的色彩效果。

并且在她的创作中,除了使用原有的传统绘画材料国画颜色、水彩颜色、水粉色、丙烯色以外,一些新工具、新材质比如天然矿物颜色、高温结晶颜色以及金属箔等也被广泛运用到绘画中来。材料的多样性,技法的丰富使各种不可言状的特殊肌理制作被运用于她的工笔画中,并与传统技法中的浸化、晕染等技法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语言系统和传达方式。除了传统的渲染技法外,各种拓印,皴擦,喷染,积水,褶皱,贴箔等方法都被大胆的运用于到画面中来。

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探索性的利用各种新材料尝试制作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使肌理制作处于一种既控制又非控制,既在意料之中又富有偶然性的过程,使绘画变得饶有兴趣。在李敏的作品中,除了对于材料本身质地特征的表述和运用材料很好的表达内心情感之外,我还看到了作为艺术最本质精神的创造,这也是李敏作品最打动我的地方。

不过在当代也有一小部分的艺术家,对于当代国画界来说,他们边缘而冷静,为了追求艺术的真谛,努力的探索,画家李敏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兼收并蓄,无论是中国传统绘画、敦煌壁画、日本画,还是西方的绘画艺术,李敏已经打破画种的界限而进入自由的创作世界。


















欣赏更多书画作品,请百度搜索【集雅斋字画网】进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