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痴人”王天勇

磅礴新闻 2024-10-21 14:00:08

他放弃了祖传手艺,放弃了高薪工作,放弃了城市生活,把家安进果园里、住在山坡上,一干就是20年。

他就是福山区远近闻名的“苹果痴人”、烟台市福山区天庸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天勇。

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情怀、有知识的高素质农民,他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种植管理技术,而且搜集、保存、传承珍贵的本土种质资源,为烟台乃至中国苹果产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不想当木匠,就想种苹果

王天勇出身木匠世家。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木匠,一心想让他继承衣钵、传承手艺。

但几年下来,王天勇的木匠手艺丝毫没有长进。让他做个物件,怎么都摆弄不好。看着他“不学无术”的样子,父亲恼了,从木柴堆里抽起木棍,朝着他的屁股狠狠抽了几下。

揍过几顿后,父亲终于死心了,再也不强迫他。但心里还是纳闷:这么聪明伶俐的孩子,咋就学不会呢?

后来才知道,他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苹果上。

原来,王天勇16岁时,西沙望园艺场一位退休职工来村里落了户。他学识丰富,在苹果种植方面有着高超技术。王天勇对这位“怪老头”充满好奇,总是喜欢跟在他身后问东问西。

也许是福山人骨子里就带着“苹果基因”,也许是有“启蒙老师”的点拨,王天勇年轻时就在苹果种植方面展现出非凡的造诣,并与苹果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便长大成人后走出福山、走出烟台,王天勇还是难舍心底的那份苹果情。

头脑灵活、办事扎实的王天勇,后来担任一家中外合资公司驻济南办事处的经理。在当年工人月平均工资仅200元的时候,他的月工资高达700元,过着让人仰望的生活。

可家乡的土地让他魂牵梦绕。每到深夜,他总会想起村里的苹果树,那才是他的最爱呀。

经历过无数次的辗转反侧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做出一个惊掉所有人下巴的举动:辞掉高薪工作,回乡种苹果。

1996年,王天勇带着妻子回乡,在村东头的李家沟包下10亩荒山。

那时的李家沟一片荒芜,寸草不生。两口子将家搬到山坡上,日复一日,一锹接一锹,栽下苹果树,种下新希望,让荒山披上了绿装。

如今,走进李家沟,50亩果园、苗圃郁郁葱葱。行走其间,花红果香、鸡鸣犬吠,宛如一片世外桃源。王天勇也不断汲取知识,成为苹果领域的“土专家”。

保护种质资源,为国作贡献

除了苹果,王天勇没什么爱好。如果非得说一个,那就是爬山。当然,他爬山的目的,也是想踅摸踅摸哪里有好的果树、好的砧木。

在一片野山上,他偶然发现几棵苹果树,它们的气生根发达,木质多、骨皮薄,一看就具备良好的抗性,能适应恶劣环境。他看了又看,确定这是几棵极具保存价值的原始母株。

王天勇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种质资源就是芯片的“芯片”。没有好的种质资源、基础材料,就选育不出好的品种,甚至被国外“卡脖子”。这些本土的、原始的品种和砧木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如果好好挖掘利用,或许能创造出无限可能。

接下来的几个晚上,他翻来覆去:“既然发现了这棵砧木,就有义务保护、传承下去。”

于是,他开着三轮车、带着妻子来到山脚下,徒步上山,将砧木取出后又小心翼翼地往山下抬。树枝划破了胳膊,汗水淌进了眼睛,他们终于将砧木抬到三轮车上、移植到果园里。他这才擦了擦汗,露出欣慰的笑容。

虽然那棵砧木后来在大暴雨中淹死,但王天勇早已做了多个“备份”并提供给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希望在其基础上,育出中国人自己的好砧木。

除了砧木,老品种也是宝贵的种质资源。当年,在“红富士”潮袭来时,各地果农开始大规模砍伐老树、更新品种。王天勇留了个心眼:有的品种伐掉后说不定就消失了,以后再想用去哪儿找?

他在果园里或多或少地保留了“红香蕉”“花红”“小叶子”“付花皮”“福山大海棠”等十多个老品种。如今,走进他的果园,犹如进入一座“苹果博物馆”。

老师在树上,与果树对话

王天勇有一个观点:老师在树上。

哪怕大雪纷飞,哪怕风吹日晒,他逮着机会就坐到树下。妻子不解,一棵树,怎么就能看上半天?

他回答说,我在与果树对话。

在他看来,所有枝条、树叶、果实的表现,都是树体的无声表达。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延长枝多长、短枝多长、树体的颜色等情况,都是树体健康状况的反映。

也正是这种静思冥想,让他悟出不少道理: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管理,才能种出好苹果。

时值10月中旬,有的苹果已经提前上市,有的果园里已经摘叶、方便苹果上色。但在王天勇的果园里,树叶依然繁茂。

尽管保留更多树叶会遮挡阳光,不利于果实上色,但王天勇并不在意,因为相对于苹果的外在“颜值”,他更看重苹果的内在“气质”。

王天勇说,他始终遵循大自然的原始规律,多留叶片,增强光合作用,让树体积累更多的有机养分。这样做,既能提高果实的口感,也能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

这些年,他牺牲了苹果的大小、颜色和产量,一直致力于提高苹果的风味。尽管离目标还有些距离,但每年都在改进,且每年都有进步。

他津津乐道的一点是,曾“花了一辆小轿车的钱”,去引进新品种。

前些年,恰逢小众苹果受市场热捧,他种植的不少老品种取得了更高效益。比如,他种植的“小叶子”,曾经卖到15元/斤,依然供不应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近几年,他陆续引进了17个国内外的苹果新品种,覆盖了“早中晚、红黄绿、新奇特”不同层次。

经过几年试验,七八成的新品种已经从他的候选名单中删掉,而剩下的几个品种则表现出极佳的适应性。下一步,他将着重发力,增加这几个品种的种植面积。

0 阅读:1

磅礴新闻

简介:关注社会百态、记录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