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许世友得知王建安病逝后说:“这家伙,真招人恨啊!”

九品写史官 2024-11-07 06:26:36

1980年9月的一个午后,南京军区大院的静谧被一阵低沉的啜泣声打破。正在家中休养的许世友将军,接到了好友陈锡联的电话。电话那头,陈锡联的声音低沉而严肃,他告诉了许世友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军委顾问王建安在两个月前已经悄然病逝。许世友听后,泪水瞬间夺眶而出,他喃喃自语:“这家伙,真招人恨啊!”

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隐藏着许世友与王建安之间复杂而深厚的革命情谊。他们同为红四方面军出身,共同经历了长征的艰难险阻,也曾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生死相依。可是,他们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中间也曾经历过误解、冲突和隔阂。但正是这些曲折的经历,让他们的情谊更加坚韧不拔,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革命战友,同甘共苦

许世友和王建安的革命情谊,可以追溯到1927年的黄麻起义。当时,他们都是满腔热血的青年,为了共同的理想,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红军。在随后的革命生涯中,他们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

长征途中,他们更是同甘共苦,相互扶持。有一次,部队遭到敌人的伏击,许世友在掩护同志们后撤时,被炮弹震伤,动弹不得。王建安二话不说,背起许世友就赶路。那时候,王建安已经连续打了好多天仗,体力消耗得特别厉害,但他还是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往前挪。走了一半路的时候,许世友察觉到王建安的脚步变得越来越迟缓,呼吸也越发急促起来。

他心疼地说:“老王啊,你把我放下来吧,我自己能走的。”王建安却摇了摇头,喘着粗气回应道:“不行,我都答应了要把你背到安全的地方呢。”就这样,王建安拼着最后一点力气,把许世友背到了安全的地方。这件事让许世友特别感动,他深情地对王建安说:“老王啊,你的这条命,我许世友可记着了。以后要是有啥事,我肯定赴汤蹈火,绝不含糊!”

误会与隔阂

革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期间,由于张国焘事件的影响,许世友和王建安之间产生了误会和隔阂。当时,红四方面军的一些将领受到批判,许世友性格刚烈,对此十分不满。他一度打算离开延安,去四川打游击。王建安虽然最初也同意了这个计划,但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向抗日军政大学做了汇报。结果,许世友等人的计划被揭露,许世友也因此受到了处分。

这件事让许世友对王建安产生了深深的怨恨,他认为王建安是“告密者”,在背后搞小动作。从此,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甚至在同一个院子里开会也不打招呼。尽管后来毛主席亲自出面调解,但两人心中的隔阂并未完全消除。

战场重逢,冰释前嫌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和王建安都在山东战场作战。尽管他们心中仍有芥蒂,但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面前,他们还是选择了放下个人恩怨,共同抗击敌人。

1948年,济南战役打响前,毛主席亲自找王建安谈话,任命他为山东兵团副司令员,协助许世友攻打济南。王建安深知这是毛主席对他们的信任,也是化解两人矛盾的机会。于是,他主动找到许世友,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决心。许世友也被王建安的诚意所打动,两人终于握手言和,共同指挥了攻打济南的战役。

在济南城下,许世友和王建安通力合作,仅用了八天时间就拿下了济南。这场胜利不仅彰显了他们的军事才能,也让他们之间的隔阂彻底消除。从此,两人重新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战友和兄弟。

病逝后的怀念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在家中悄然逝世。他临终前特意叮嘱家人:“五不”: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组织遗体告别;不通知生前好友;不请负责同志护送遗体火化。因此,直到两个月后,《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篇赞扬王建安及其子女从简办丧事高尚作风的文章,许多老战友才得知了他的死讯。

当许世友从陈锡联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他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他不敢相信那个曾经与自己并肩作战、生死相依的战友就这样离去了。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他喃喃自语:“这家伙,真招人恨啊!”这句话里既有对王建安突然离世的悲痛和惋惜,也有对自己过去误解和怨恨的悔恨和自责。

在随后的日子里,许世友时常回想起与王建安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他怀念那些共同战斗的岁月,怀念王建安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和指挥若定。他也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和态度,意识到自己当初对王建安的误解和怨恨是多么的无知和幼稚。

结语:革命情谊永存

许世友和王建安的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共同经历了长征的艰难险阻,也曾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生死相依。尽管中间也曾经历过误解、冲突和隔阂,但最终还是冰释前嫌、重归于好。他们的革命情谊经受住了时间和考验的洗礼,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

如今,许世友和王建安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铭记这些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和不朽精神,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