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知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那么大家知道辉煌的大唐是如何走下坡路的吗?有的朋友可能知道,没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今天,小编就来大家了解一下李林甫和安史之乱的关系。
编辑搜图李林甫,小名“哥奴”,683年-753年1月3日,号月堂,陕西人,唐高祖祖父李虎五世孙,父李思诲,唐朝宗室。生性阴柔奸狡,人称“口蜜腹剑”,又称他为“肉腰刀”,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李林甫虽无学术,但是善于音律,为舅氏姜皎所爱。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任御史中丞,历任刑部、吏部侍郎,其中离间中书令张九龄,使之被贬。在734年至752年间任宰相,追封太尉,扬州大都督。李林甫专权十九年,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助成安史之乱。
编辑搜图罪名一:排除异己,陷害太子
他为人忌刻阴险,对于才高名大和受到玄宗重视的官员,必设法排斥,同时为相的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皆被他排挤罢相。为了专权权固位,他竭力阻塞言路,补阙杜琎上书言事,被他贬为下邦令。他对朝臣说:“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作为仪仗的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朝臣受其威胁,从此谏诤路绝。
他极力支持玄宗废太子瑛,劝立武惠妃子寿王瑁,玄宗却立了忠王玙(后改名亨,即肃宗)。他怕太子即位后于己不利,屡兴大狱,以动摇太子。他促使杨国忠推究,诛杀太子亲戚和不附已的臣僚,株连数百家。他久踞相位,自张九龄罢相后,独揽朝政,同列宰相的牛仙客、陈希烈都怕他而不敢问事。天宝八载(749),咸宁太守赵奉璋拟揭发林甫罪状二十余条,被他指使御史台以妖言逮捕杖杀。
编辑搜图罪名二:重用藩将
唐朝是个相对崇尚武力的时代,所以比较讲究‘出将入相’。所谓出将入相,就是指如果在外边打仗打得特别好,战功显赫的话,可以有机会被调到中枢来担任宰相。
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但是对于李林甫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如果真的是那种顶级人才,在边疆特别能打,然后返回京城做宰相的话,肯定会和他争权。而且这样的人,自身才能都很强,也会对他造成很大的威胁。所以,李林甫最后就憋出了一个坏招。任用边疆民族的人做将军。
编辑搜图在这种条件之下,安禄山登场了。而且,除了安禄山之外,比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人,也都纷纷登场。后世很多人曾好奇,为什么唐玄宗时期,一半以上的将军都是少数民族。问题的根源,其实就出在这儿了。当然,这个问题也不能全怨李林甫,也和当时唐朝的文化有关。因为当时唐朝实在是太强,很多中原人根本就不愿意去边疆打仗,所以只能用边疆民族。但不管怎么说,唐玄宗在位后期,藩将大面积掌权的局面,李林甫要负主要责任。
李林甫的这一招,固然维护了他自身的权位,但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编辑搜图不得好死:
当年十一月,前后执政长达19年的奸相李林甫病逝,终年71岁。唐玄宗闻讯后,下诏追赠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并赐班剑武士、西园秘器,极尽优宠之能事。然而还没等李林甫下葬,情势便发生大逆转。
原来在次年初,已升任宰相的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唐玄宗闻讯后下令有司审理此案,官员们秉承杨国忠的意指,一致认为确有此事。被蒙蔽的唐玄宗大怒,下令削夺李林甫的官职,抄没其家产,诸子皆被罢官、除名并远流荒蛮之地,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官。
古人讲究“死者为大”,就算是有泼天的仇恨,几乎也不会为难死者,而李林甫死后却遭到唐玄宗如此公然羞辱,可见后者对他的恼恨之深。当然,李林甫拜相期间不仅专权跋扈、排挤善类,而且还蒙蔽皇帝、祸患朝政,导致安禄山坐大,并开启“安史之乱”的祸端,这样的祸国奸臣,实在是死有余辜。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不得好死了吧。
编辑搜图影响深远:
被他这么一搞之后,原本开元年间清明的政治生态环境,被搞得一塌糊涂。到了天宝年间之后,唐朝的吏治已经相当腐败,出现了一大堆问题。后来安禄山起兵之后,能够一路快速攻城掠地,其实也和当时的吏治腐败有一定的关系。正是因为做了这些事情,李林甫才会被后世骂作是奸相,成为后世唾弃的存在。
不过,后来李林甫确实也遭了报应。李林甫的结局,虽然也算得上是遭了报应,但他留给唐朝的祸患,却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消散。李林甫去世后,仅仅只过了两年时间,安史之乱便爆发了。唐朝自此由盛转衰,无数人因此丧命,流连失所。大唐皇朝自此走向衰败。这样的李林甫,背上千古骂名,真的是一点都不冤。
编辑搜图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任御史中丞,历任刑部、吏部侍郎,其中离间中书令张九龄,使之被贬。在734年至752年间任宰相,追封太尉,扬州大都督。李林甫专权十九年,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助成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