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猿辅导针对"员工猝死"事件的官方回应,如同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份看似标准的危机公关文本,字里行间透露着企业面对舆论时的谨慎与权衡。声明中特别强调"事发时正值倒休假期,团队未安排加班"的细节,恰恰暴露出互联网企业面对此类事件的条件反射式辩护逻辑。在拼多多、字节跳动等大厂先后发生类似事件后,行业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化应对流程:表达哀悼、否认直接责任、强调人文关怀。
但值得玩味的是,猿辅导声明中"不传播、不扩散未经核实信息"的措辞,在社交媒体时代显得尤为苍白——当公众早已习惯通过多个信源交叉验证事实时,企业单方面的信息管控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猜测。更耐人寻味的是声明中对逝者"五年爱岗敬业,业绩突出"的着重描述,这种将悲剧主角塑造为"模范员工"的叙事方式,无形中延续了以奉献精神掩盖制度缺陷的话语体系。
这起事件撕开了互联网教育行业光鲜表象下的暗疮。所谓"弹性工作制"在实践中往往演变为"无限延长工作制",而"自愿加班"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不敢准时下班。有业内人士透露,在线教育企业特有的"双峰工作制"——既要配合学生课余时间工作到深夜,又要赶早参与教研会议——正在持续透支从业者的健康资本。猿辅导声明的微妙之处在于,它承认了猝死事实却否认与工作的关联性,这种切割恰恰折射出行业集体回避的核心矛盾:当KPI考核与续课率、转化率直接挂钩时,表面上的"不强制加班"与实质上的绩效压力构成双重束缚。更值得警惕的是,声明中"专项工作组""全程陪伴家属"等标准化应对措施,与三年前某电商平台处理类似事件时使用的措辞高度雷同,这种程式化的危机处理模式,暴露出企业更关注舆情平息而非制度改良的实质。
这场悲剧引发的讨论早已超越个案范畴,直指资本驱动下的畸形职场生态。在声明引发舆论反弹后,有匿名员工在职场社交平台爆料,称公司存在将加班时长纳入晋升评估的潜规则,而所谓的"倒休假期"往往因突发工作任务变得形同虚设。这种系统性困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企业把"奋斗者"塑造成道德标杆时,正常的劳动权益反而成了需要争取的特权。声明中强调的"优秀员工"标签,本质上是用个体荣誉感绑架健康权的糖衣炮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事发前一个月,该公司还在内部邮件中表彰"连续工作36小时"的团队,这种价值导向与声明中表现出的关怀姿态形成鲜明反差。更值得深思的是,在在线教育行业遭遇政策寒冬的背景下,企业为维持增长采取的激进策略,是否正在将经营压力转嫁为员工的生命负荷?
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警示,暴露出资本逻辑与人本价值的根本冲突。当企业声明将猝死定性为"突发意外",当"人文关怀"沦为危机公关的标准化话术,我们不得不质问:需要多少猝死案例才能换来制度的真正变革?在算法监控工时、OKR驱动超负荷工作的当下,所谓"优秀员工"的称号是否已成为献给资本的祭品?如果企业不能摆脱"用爱发电"的道德绑架,如果监管始终停留在运动式检查层面,那么声明中的哀悼之辞不过是给墓碑镀金的可悲表演。当"福报论"异化为职场圣经,或许我们更该重新定义:究竟是谁在为谁的梦想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