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蜀汉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越接近后期越缺人才。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细细琢磨,会发现这个现象奇怪且诡异:
放眼天下,当时饱受战乱的中原、地处蛮荒的江东,却能为曹魏、东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名将贤相层出不穷。
而作为天府之国的益州,沃野千里、人口众多。特别是东汉末年,益州战乱最少,当地经济发达、粮食丰足,理应不会在人才问题上产生缺口。
就连处在崩盘前夕的刘璋都文有法正、黄权、张松等一众谋臣,武有李严、孟达、吴懿等十四位猛将,可谓是百花齐放。
但到蜀汉后期,人才竟然成了一个问题。
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曾痛心疾首地提到过巨大的人才缺口: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到了姜维北伐时,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因为无人可用,只能让年近八十的廖化做了先锋。
这不禁让人大跌眼镜。在刘备、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为何在三四十年内会出现难以想象的人才枯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反倒还比不上刘璋时代?这一切原因何在?
诸葛亮被活活累死
234年10月8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蜀军将士们都明白,诸葛亮是被累死的。在几个月之前,甚至连对手司马懿都预言过诸葛亮之死。
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而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见此有所放松,便据实回答:“丞相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批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
司马懿一听,便极为肯定地告诉众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繁,他还能活多久呢?”
为何诸葛亮会忙成这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诸葛亮手下缺乏得力的人才。
人才,是诸葛亮最大的痛点之一。
在人才问题上,诸葛亮有太多的遗憾:
一、痛失关羽
众所周知,荆州是隆中对中所说“跨有荆益”的重要支点,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该任用谁守荆州?刘备将这个权力给了诸葛亮,让他“自量才使用”。
诸葛亮选中了关羽,不顾关羽有刚愎自用、“轻士大夫”等多个致命缺点,仅凭关羽与刘备的关系便顺水推舟,导致用人失当。之后当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时,诸葛亮又没有提前安排预备兵力,导致关羽因势单力孤而败亡,蜀汉也永久性地失去了荆州。
二、挥泪斩马谡
“跨有荆益”失败后,诸葛亮转而提出“跨有凉益”的新战略,攻占凉州并使之与益州形成掎角之势。在这个背景下,处于关中与陇右交接点上的街亭便尤为重要。可诸葛亮拔苗助长,非要安排纸上谈兵的马谡守街亭,最后不仅丢了街亭,而且也痛失了一位有才的谋士。
三、逼死魏延
魏延本忠于汉室,也曾因能力突出被刘备重用委任为汉中太守,但诸葛亮始终对其压制,一直不采纳其子午谷之谋,并且一口咬定其“久后必反”。可魏延一直到死,都未曾反叛过蜀汉。可如此一位有勇有谋、经验丰富的中坚,还来不及一展所长,就在诸葛亮死后被杨仪所害死。
这些人才过早陨落,给蜀汉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关羽之死,直接导致隆中对“跨有荆益”战略的失败。
人们总说蜀道难,与从荆州向中原进军比起来,从益州向关中北伐的难度呈几何倍数增加。
马谡之死,则导致另一个“跨有凉益”战略的失败。
蜀汉因此彻底与凉州这个重要战略支点失之交臂,此后北伐只能依靠出川的山路,人员物资送不上去,规模大受限制,再难产生突破性进展。
魏延之死,更是导致北伐事业出现人才断层,直到姜维时代仍旧没能缓过来。
上面所提的人才,涵盖老中青三代,若能够善加任用,相信诸葛亮的压力会缓解很多。
但所谓事不过三,假如在某个方面频繁出现错误,那就不能仅仅归于客观偶然,而是要检视下主观错误。
会不会是人才策略有失误,导致蜀汉陷入了这一系列的困境?
刘备“君强臣弱”的模式
诸葛亮延续了刘备时代的大多数策略。所以要搞清楚为何诸葛亮会累死,以及蜀中无大将的原因,就不得不了解下刘备时代的用人格局。
刘备在历史上以“仁义”著称。他在出山时通过“结义”的方式,紧紧地将关羽、张飞等骨干团结起来;随后又屈身“三顾茅庐”,恳请年轻的诸葛亮出山,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但在得到了法正辅佐和张松献图,成功夺取益州后,刘备产生了一个疑问:
益州的一帮人在向他示好前,还曾与曹操暗通款曲过。
这些素未谋面的益州人,虽然当下迫于压力为他鞍前马后,但今后究竟还靠不靠得住?
这让刘备不禁想起了刘焉刘璋父子治理益州的教训:
东汉朝廷为了掌控局势,向地方派出了五大刘姓州牧。他们包括刘焉、刘虞、刘表、刘岱、刘繇等。其中刘焉是申请前往益州。
为在益州树威,刘焉不惜一连杀死了益州豪强王咸、李权等十几人。这样做虽然能够迅速打开局面,但也招致了本地豪强的反抗,一些地方直接起兵反对他。出于稳住局势的考虑,刘焉想了个用外地人打压本地人的办法。
当时中原大乱,南阳、三辅一带有数万户流民进入益州,刘焉将之悉数收编,称为“东州兵”。依靠这支军队,刘焉再次对本地势力形成了高压态势。
但这也埋下了隐患。且不说引狼入室,外地东州派和本地益州派的利益完全割裂、少有共通点,也就意味着双方很难妥协融合,今后矛盾和冲突将无休无止。
在刘焉的强压下,勉强还能稳住局势。但到了其子刘璋继任时,东州派势力渐渐坐大,和益州势力频频冲突闹得天怒人怨不说,还渐渐有了尾大不掉的趋势。
这使得益州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给了刘备可乘之机。
有了前车之鉴,刘备便在充分借鉴刘焉思路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改进:
一、打压益州派。
重用随其入蜀的元老以及荆州派,比如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魏延等人。同时借刀杀人,重用益州本地势力代表人物法正,借法正之手以严刑峻法打压益州本土豪强,让益州派陷入内耗。
而之后刘备又将益州本土派代表人物孟达、李严等人派往益州之外,使其脱离原有环境。
二、敲打荆州派。
当时关羽已经处在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地位,他正在逐步脱离刘备领导。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后,即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这在关羽看来,是一种“不公”待遇。关羽闻说黄忠与己并列,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
关羽对刘备不满,总是目中无人,但却手握重兵镇守要地。日益膨胀的关羽越来越像过去刘璋时代的东州派,等阿斗刘禅即位后,他还会俯首听命吗?
所以在关羽发起襄樊之战后,刘备并未调兵向荆州方向增援,也没有进行物资调度,而是坐看关羽兵尽粮绝最终失败。
而选择魏延而非张飞出任汉中太守,其中原因之一也是避免出现如关羽一般尾大不掉的局面。
由此可见刘备的拳头是两边砸的,既要打压益州本土势力,也要削弱元老和荆州派,由此形成一种“君强臣弱”的构架。
刘备这样做,能避免刘焉式的困境,开辟新局面吗?
挥之不去的人才诅咒
刘备“君强臣弱”的构架,对选拔人才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两个标志性事件中得到答案。
一、马谡之死
马谡是个有志青年。他出身襄阳大族,兄弟五人在当地颇有名气,被称为“马氏五常”,其中哥哥马良在刘备任荆州牧时出任州从事,并随后被任命为左将军掾,留守荆州。而马谡则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
为什么刘备对马良马谡兄弟如此重用?因为刘备清楚荆州派作为外来势力,在益州缺乏根基,随着时间推移肯定会慢慢出现颓势,所以在元老们老去的同时,就必须及时补充年轻血液,让荆州派能够得以延续活力。
所以马谡作为荆州派中为数不多的青年才俊,根正苗红,被刘备带入益州发展,并被寄予厚望。
但马谡到益州后,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处境十分尴尬:刘备“用人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对年纪较长的荆州派中的老人采取了限制性使用,而对新人则大加重用,而新人却并未得到真正的实权。
比如对关羽救援不力,导致其失了荆州丢了性命;在全军一片哗然之中,任命年轻的魏延为汉中太守,而将张飞带回成都。
诸葛亮出乎所有人意料地任用马谡驻守重镇街亭,而安排降将王平作其副将,成为了老将的魏延、高翔不得不在侧翼给其打配合。
这种用人方式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限制老人而重用新人,会让老人和新人之间产生竞争和内耗。老人不仅不会给新人传帮带,甚至还会冷漠旁观,不予配合。
事实上就是如此,
作为荆州派的马谡,却并未得到荆州派将领的全力支持,降将王平进行貌合神离的辅助,而荆州派老将魏延等人则在侧翼旁观,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支援作用。
这样看来,对新人马谡表面上的重用,反而将之推向被孤立的危险境地。可惜马谡不是霍去病式的少年战神,无法逆天改命以一己之力力克曹魏张郃大军。街亭之败可以说是毫无悬念。
通过马谡之死,便可得知荆州派的新锐处在了拔苗助长的尴尬境地,他们在与老人的内耗中变得势单力孤、碌碌无为,成长得极为艰难。
这种情况下,荆州派老人渐渐凋零,年轻一辈却迟迟没有成长起来,最终青黄不接、快速衰败。
二、被打压的李严
有关李严的定位。李严之所以被托孤是因为其背景:他代表了益州本土势力,与益州派很多代表人物交情都不错,比如孟达。此外,李严手握重兵,经营江州多年。
这样看来,李严实属益州本地土著的代表人物,刘备之所以对其委以重任,就是想通过他笼络住益州的一帮土著豪强。
由此也可以得知刘备和诸葛亮对于益州土著的态度是一致的:
笼络、分化、蚕食。
后来刘备派遣孟达、李严去攻打上庸三郡就不难理解了:刘备就是想让益州土著中的实力派成为炮灰,通过战争将其不断削弱。
和李严的暧昧顺从的态度不同,刘备发现孟达更难以控制,于是不断限制孟达,后来直接派刘封去制约,导致孟达在关羽死后被迫投降了曹魏。
在清除了孟达的割据势力后,刘备便对看起来配合顺从的李严进行笼络,换得其拥护支持。
但李严的顺从并不能等于忠诚,刘备死后,李严、李丰父子在江州扩充势力,欲拥兵自重,与诸葛亮分庭抗礼,最终被诸葛亮废为平民。
此外益州集团中还有马忠、张嶷等新生派。他们才华出众,对朝廷事务也极为热心。甚至刘备极为欣赏马忠之才,将其比作能臣黄权,称“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
但口惠而实不至。马忠也曾短暂地担任丞相参军,但直到诸葛亮去世,都处在坐冷板凳的状态。
在蜀汉朝廷的排挤打压下,益州本土势力没有人尽其才,便转而非暴力不合作,对蜀汉持保留态度。
众所周知,从东汉末年开始,豪强们有势力有军队占据一方,是诸侯主要的资金、粮草、人才供给渠道,若失去了地方豪强的支持,那么蜀汉在人才、钱粮上的短缺便成为了必然。
三、难进核心层的姜维
荆州派在内耗中日渐式微,而益州本土势力非暴力不合作。为了克服蜀汉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诸葛亮无奈地采用了刘焉的老办法:引进外来人才。
姜维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姜维军事才能突出,一度也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被作为攻占凉州的战略性人才,得到火速提拔。
但姜维的短板和其优点一样突出:他原本是魏人,是被逼无奈投降的,家眷全都留在了魏国。
作为外来户,姜维一没有资源二难获信任,被贴上了“中立”的标签,很难融入到荆州派、益州派等任何一个派别中。
到了后来,说他是辅政大臣,却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说是普通官员,却屡屡担当重任,处境相当尴尬。
所以姜维打仗还行,可在朝堂上却没什么支持者,根本难以发挥其作用。
和姜维一样处境尴尬的还有王平等人。
他们无论多么努力,都只是被当作某个领域的专业性人才,难以进入蜀汉的核心管理层。
如此一来,在关羽失荆州、夷陵之战大败之后,关羽、张飞、马良等重臣接连死亡,黄权投降曹魏,法正、黄忠、马超等人病故,让蜀汉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越发严重,数量、质量都远不如曹魏和东吴。
人尽其才,是用人的一大基本原则。在内耗和打压的环境中,是无法创造出盛世王朝的。
据李蛰《藏书·武臣传》,三国时称得上大将的只有周瑜、吕蒙、陆逊、陆抗等人,蜀汉无一人。
关羽、张飞只是被归于“贤将”一类,而姜维也只能与张辽、邓艾等被列入“名将”之中。
东吴一直顶尖人才不断。
为何东吴在人才策略上如此优秀?
因为孙权并未对随自己起家的淮泗集团和江东本地势力进行持续压制,而是让其此消彼长、各领风骚上十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如此一来,无论是淮泗集团的张昭、周瑜等人,还是江东本地势力的吕蒙、陆逊等人,都一度得以位极人臣,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孙权近乎艺术的精妙控局下,全都得以一展所长。
反观蜀汉,用人政策则要保守、压抑许多,所以到了后期人才奇缺,只能让年近八旬的廖化做先锋,便不足为奇了
诸葛亮选中了关羽,当时诸葛亮有这权力就好了
诸葛亮像国民时候的蒋介石 蜀汉后期的时候 有人才犯错 即杀之 何来人才 就算有才也不敢露
人才济济是和之前的小军阀比,和吴国魏国还是比不了的
蜀汉本人,才济济。蜀汉本人才,济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