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剧《陌上又花开》真的让人有点看不明白,前几天我看了两集就放弃了,那个女主角明明是在艰苦年代,脸上却白里透红精致得很,穿着也太整洁了,也没有别的年代剧那种真实的生活质感,感觉整个剧组都没做好功课。
前两天跟老妈聊起来央视那部《六姊妹》,听说这剧热度是挺高的,播了好多天依然排名第一,可不代表大家都喜欢,反而吐槽声一片,最大的问题是那个选角实在太离谱了,梅婷演邬君梅的妈妈,你能想象吗,俩人明明看起来差不多年纪,坐一桌吃饭,谁都分不清谁是妈谁是女儿,甚至她跟剧中老公坐一起,都以为是夫妻,这也太不走心了吧,现在的演员难道真的就这么不经挑,连年龄段都不管了,只要是有名气就行,观众的感受就不重要了是吧。
粉丝一直吐槽的重男轻女问题也很明显,好像拍这种剧的编剧都活在上世纪,不知道现在已经是什么年代了,依然纠结在那些陈旧的观念里面,让人看得非常不舒服,有时候都怀疑是不是编剧们把自己脑子里那些陈年旧事全都拿出来重新包装,虽然打着年代剧的旗号,也不能这么不顾及现代观众的感受吧。
央视的这部新剧《陌上又花开》刚一开播就被观众喷得不行,都不知道导演在想什么,开篇就来一段突然下大雨然后掉悬崖的剧情,这种狗血剧情放在十几年前的电视剧我都觉得老套过时,更别说现在了,果然播出三天后热度惨淡,被人吐槽也是活该,连播了四十多天的《国色芳华》都比它热度高,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年代剧难道就这么难拍好吗。
那些浮夸的场景设计和穿帮镜头实在太多了,看得我都想关电视,女主角坐在地上装可怜的时候,那个发型一丝不苟,脸上白得发光,眉毛还修得特别整齐,一看就是半永久,就算在现代都不一定有这么精致,更何况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除非她家里有钱得不得了,但剧中设定明明是穷苦人家,这样的妆容怎么看都不合理,导演是不是觉得观众的智商都很低,什么都看不出来。
最离谱的情节是女主这么精致却被餐馆当成要饭的,我看了都笑出声来,现在哪家餐馆门口的要饭的会皮肤这么好,穿着这么整洁,这不是瞎编是什么,编剧大概从来没见过真正的生活困难是什么样子,只会靠想象编故事,完全不顾及现实逻辑和观众感受,这种情节设计真的很粗糙,一点都不专业。
女配角也没好到哪去,虽然角色设定是穷苦人家,可是那个肉嘟嘟的脸蛋,白白净净的,哪有半点生活艰辛的痕迹,还一直盯着女主手里的肉包子咂嘴,表演夸张得不行,看着特别尴尬,一会儿说很穷很饿,一会儿又精致得不像话,这种人物设定前后矛盾,完全不合理,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审核过的。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女主那个逼婚的情节,竟然在那个年代就能找到婚庆队伍,还大张旗鼓地闹,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那种条件艰苦的年代,大多数人连饭都吃不饱,哪来的闲钱搞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如果真有钱为什么不自己拿钱修路,而要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这种剧情设计完全是现代思维强加在历史背景上,完全不符合历史逻辑和人物心理。
晚上那场戏更是穿帮严重,大家半夜被吵醒出来,一个个穿得整整齐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哪有刚从被窝里爬出来的狼狈样,而且那个家里的桌布干净得发亮,一点灰尘都没有,看起来就是刚从包装袋里拿出来的,这哪里像是穷人家的日常用品,完全是道具师偷懒,直接用全新的道具应付了事,这种不专业的态度真的很影响观看体验。
剧中的穷富差距也表现得太夸张了,马来宝家穷得只能用木水桶打水,还是最原始的生活方式,而苏家却富得流油,用上了玻璃杯和电风扇,甚至还挂了双层窗帘,这种设定让人怀疑编剧是不是对历史背景完全不了解,那个年代即使是富人家也很少能用上这么现代化的设备,大多数人家即使条件稍好,用的也都是很朴素的物件,窗户能有纸糊着不漏风就很不错了,哪来的双层窗帘这种现代家居概念。
相比之下,《小巷人家》真的做得很好,每一个画面都能感受到当时的生活气息,庄图南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非常真实,画面整体呈现出一种暗淡的色调,完美地体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氛围,餐桌上的饭菜也很符合当时的条件,清淡简朴,看不到什么油水,这才是真正的年代感,不是靠华丽的道具和精致的妆容,而是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展现。
闫妮住的那个家也很有说服力,房间里的白墙已经斑驳不堪,木质窗户都有缝隙,看起来历经风雨的样子很有年代感,这些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让观众一看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苦与不易,而不是像《陌上又花开》那样,表面上说是穷苦人家,实际上所有东西都崭新光鲜,完全不符合常理。
《乔家的儿女》也很用心,光是从画面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复古气息,木质的沙发和柱子都很符合当时的家居风格,没有过多现代元素的掺杂,这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和还原,才是一部好的年代剧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可惜现在很多所谓的年代剧,连这些基本的东西都做不到,只知道靠明星和狗血剧情来吸引眼球。
最后那个穷小子和富家女的爱情戏码也是老掉牙的桥段了,剧中的表现更是不走心,男主角拿着几麻袋东西就直接进了女方家的门,也不管会不会把人家的地板弄脏,这种粗鲁的行为在现实中是很难被接受的,尤其是在拜访女友家长这种重要场合,编剧可能觉得这样能体现男主角的淳朴,但实际上只会让人觉得他不懂礼数。
更可笑的是,这个穷小子家里还住着草席子,窗户都是漏风的简陋房子,却还有勇气去追求富家女,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这种设定虽然想表达爱情无关贫富的主题,但表现得太过理想化和脱离现实,如果富家女真的嫁过来,面对这种生活条件肯定会吃不消,会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面对,不是靠一腔热血就能解决的。
网友看到这些情节也是忍不住吐槽,直接@导演问这是怎么拍出来的,这种不顾历史真实的胡编乱造真的能吸引观众吗,观众的眼光已经越来越挑剔了,不是随便糊弄几集就能蒙混过关的,现在的观众对年代剧的要求不仅仅是有一个好故事,更看重的是整体氛围和历史细节的真实还原。
我觉得年代剧要想拍得好,首先必须对那个年代有足够的了解和尊重,不能仅凭想象或者照搬现代生活,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服装穿着,家居布置等各个方面,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一些所谓的老旧道具就完事了,这种马虎的态度肯定会被今天的观众发现并嘲笑。
导演和编剧应该亲自去体验下那种生活条件,才能真正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怎么表达的,而不是凭空想象,这样拍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灵魂和温度,观众才会真正被打动,才会有代入感和共鸣,不然就算有再好的演员,也很难演绎出真实的历史感受。
演员选角也很重要,不能只看知名度和流量,更要看是否适合角色本身,特别是年龄方面一定要合理,像《六姊妹》那样的选角失误会直接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无论演技多么精湛,如果基本设定就不合理,观众很难投入到剧情中去,这点真的需要制作方重视起来,不能只顾着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作品本身的质量。
服化道方面也需要专业团队的参与,不能随便应付,就像《陌上又花开》中那些不合时代的物件,完全暴露了制作团队的不专业,一部好的年代剧需要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精益求精,才能真正打动观众,获得好口碑,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是那么容易满足的了,制作方必须提高标准,才能跟上观众审美的发展步伐。
最后,希望国产年代剧能越来越好,真正做到接地府毕竟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历史记忆的传承和文化价值的展现,对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有着重要影响,如果连基本的历史真实都做不到,那观众又凭什么相信你讲述的故事呢,这是每一个年代剧制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