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号球队屡战屡败,中国足球的自信是盲目自大吗?

一缕清风意 2025-04-09 14:40:24

当春风拂过大地,万物复苏之际,中国足球的寒意却丝毫未减。

连续的失利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每一位关心中国足球的人心头。

国少队怀揣着重返世青赛的美好愿景,却在小组赛中早早出局;国青队虽闯入U20亚洲杯八强,却也止步于此;国家队征战世预赛,喊出了争夺4分的口号,最终却吞下两连败的苦果。

一时间,关于中国足球的讨论甚嚣尘上,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国少队在U17亚洲杯上的失利,无疑是给中国足球敲响了一记警钟。

预选赛阶段,他们曾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巴林、不丹和马尔代夫,甚至在面对韩国时也占据了控球优势,艾比布拉等一批新星的涌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足球重返世界舞台的希望。

正赛的残酷现实却如同当头一棒,将所有美好的幻想击得粉碎。

事实上,早在3月份的备战中,国少队就已显露出疲态。

连续大比分负于中国U18,完败给印度尼西亚U17,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挑战绝非坦途。

人们似乎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些警兆,沉浸在过去的胜利之中,盲目自信地认为“我们的世界杯”即将到来。

与国少队相似,国家队也陷入了盲目乐观的怪圈。

在世预赛抽签结果公布后,与三支世界杯参赛队同组的局面,让不少人认为能够“重在参与”,体验世界杯的氛围。

诚然,面对强大的对手,晋级的希望渺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比赛。

在战胜印度尼西亚和巴林之后,一些媒体和球迷开始憧憬附加赛席位,甚至幻想直接晋级的可能。

事实上,在首循环的比赛中,国足面对状态低迷的沙特和澳大利亚都未能拿分,更何况对手经过冬歇期的调整后实力更胜一筹。

如此看来,喊出两战拿4分的口号,未免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国青队的失利看似可惜,但回顾他们的表现,止步八强也只是真实实力的体现。

与澳大利亚U20相比,他们在替补阵容上存在差距;与沙特U20的比赛中,又在最后时刻遭遇绝杀。

这都说明,久尔杰维奇的球队与亚洲一流强队之间,在阵容深度和把握机会能力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除了球员实力,教练团队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国少队大热倒灶,主帅上村健一的备战策略备受质疑。

为了避免舆论压力,他拒绝了阿联酋U17和伊朗U17的热身邀请,而是选择封闭式训练。

比赛地塔伊夫的海拔较高,球员们未能提前适应环境,导致体能难以支撑全场比赛。

如果说上村健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备战阶段,那么国家队主帅伊万科维奇的排兵布阵则备受争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中场大将李源一的态度。

李源一在崔康熙的战术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中场核心,能够完成带球推进、精准传中等多项任务。

自中超重启以来,他更是连场贡献助攻,领跑助攻榜。

伊万科维奇却以“不会进攻”为由,将其排除在国家队大名单之外,这着实令人费解。

李源一在中超赛场的出色表现,无疑让伊万科维奇的决定显得更加尴尬。

事实上,伊万科维奇的用人标准一直备受质疑。

他既可以大胆提拔新人,也会因为一场比赛表现不佳就轻易否定一名球员。

高天意和胡荷韬的遭遇,已经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零容忍”政策。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输给澳大利亚的比赛后,伊万科维奇公开指责中超豪门不给国脚出场机会,却对那些倚仗本土球员的俱乐部视而不见。

一些在中下游球队经过充分锻炼的球员,只能在国家队充当看客;而一些在联赛中枯坐板凳的球员,却可以在国家队打上主力。

这种用人方式,无疑加剧了人们对他的质疑。

自李铁和李霄鹏之后,各级别国字号队伍普遍由外教领衔。

对于长期积弱的中国足球而言,“教授”未必能找到合适的“学生”。

有叙利亚记者曾指出,“亚洲足球水平较低,主教练必须对战术细节进行详细解释,充分让球员了解战术意图。

很多来自足球先进国家的外教不会这么做。”当年发生在里皮身上的故事,似乎又在伊万科维奇身上重演。

对麾下球员的真实水平缺少准确判断,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又不够顺畅,导致伊万科维奇在选择首发阵容和临场调整时频频失误。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久尔杰维奇身上,他在亚青赛1/4决赛阶段按兵不动,最终导致沙特通过换人调整完成绝杀。

各级别国家队接连失利,更令人担忧的是,从国青和国少队球员表现出的能力和发展轨迹来看,未来与亚洲各国在成年队层面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半年前,当国少队通过流畅的传切配合压制韩国U17时,舆论曾一片叫好,认为中国足球终于走上了技术流路线。

进入亚少赛正赛阶段后,以艾布拉比为首的08一代却“原形毕露”,在身体、技术和精神斗志上全面落于下风。

在曾经的那段动荡岁月里,许多中超和中甲俱乐部都已失去了青训体系,只有少数如山东泰山、浙江和上海双雄等队还具备完善的自我造血功能。

优秀的年轻球员数量本就不多,如果不能及时获得锻炼和提高,很容易在亟需“涨球”的年龄被对手拉开差距。

长期闭门造车,本土球员最大的短板,就是踢不了高强度的比赛,沪上双雄和山东鲁能在亚冠赛场上的溃不成军,以及国足在18强赛中只能踢半场好球,都印证了这一点。

没有留洋军团,热身赛不碰强队,留给国足球员学习提升的机会屈指可数。

国足当年能够亮相日韩世界杯,得益于米卢蒂诺维奇赶上了中国足球前所未有的留洋大潮。

自2006世预赛开始,国足连续三次被挡在10强赛门外,球员们失去了在大赛舞台上展现自我的机会。

为了高薪合同放弃留洋的球员不胜枚举,甚至有球队斥重金引导西行者回流。

就在中国足球与世界逐渐脱轨的过程中,近邻日本和韩国早已完成了“脱亚入欧”,乌兹别克斯坦和伊拉克也完成了跨级锻炼。

更令人震惊的是,印度尼西亚以震撼人心的方式改变了亚洲足球格局。

FIFA排名第188位的孟加拉国,招募了乔杜里和奎因-沙利文两位强援,全队身价暴涨到1200万欧元。

曾经被我们视为追赶目标的对手,如今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过去两届世预赛,都有海归背景的球员扛着国足前行。

武磊曾荣膺赛事最佳射手,张玉宁回国多年后依然可以“军训”荷甲后生。

这种局面很可能会在下一次世预赛之旅中消失。

U20亚洲杯结束后,关于王钰栋是否应该留洋的话题一度成为热搜。

虽然他未能接到欧洲俱乐部的邀约,但他至少可以在浙江队稳定地踢上中超。

而他的国青队队友依木兰和蒯纪闻,还在为中超首秀望眼欲穿。

就在王钰栋与浙江队签下长约的时候,另一位闪耀U20亚洲杯的年轻边翼,已经得到了欧洲顶级联赛的合同。

尹棹泳凭借在K联赛中的稳定表现,以及U20亚洲杯上的出色发挥,得以加盟布莱顿。

当年与王钰栋在U17亚洲杯上有过交手的伊兰昆达,更是已经成为拜仁帐下的球员。

为了避免FIFA排名持续滑坡,足协在为国足安排热身赛时也变得愈发谨慎,新一代年轻球员与高水平对手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

利用洲际大赛与强敌过招,成为了难得的提升机会。

因为备战不力和主帅昏聩,这样的机会也被轻易地挥霍了。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中国足球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我们是应该继续沉浸在盲目自信之中,还是应该正视自身实力,脚踏实地地进行改革?

在青训体系建设、留洋机会的创造、教练团队的提升等方面,我们又该如何作出改变?

0 阅读:15

一缕清风意

简介:一缕清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