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全国上下的民众纷纷站起来反抗腐朽落末的清政府,绝望的“文武百官”也求助到了袁世凯,成功接管军队后,袁世凯利用自己的权谋试图获得最大利益,在暗中联系革命派与假意劝说清王室的双重方式下,他成功成为大总统。
那时,对权力的绝对要求让他做了个倒行逆施的举动:在1915年称帝。
此举遭到全国上下的激烈反对,一系列保卫革命果实的运动打响,那时的袁世凯极为憔悴。
在病倒之后,他整日都卧在病榻上,前来探望的人也算络绎不绝,儿子袁克定也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
带着“帝王思想”的袁世凯知道自己在时代潮流中即将落下一个句号,儿子还能不能富贵就看他了,为了能最后提携这个儿子一把,袁世凯说:“我若走了,你的日子恐怕也不好过,要记住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这三个人,他们最有可能统治全国,你要多与他们接触来往。”
很显然,目光的局限性使得袁世凯一个人都没说对,而他的儿子袁克定几乎在时代的浪潮中成为“透明人”。
估计就连袁世凯自己都没想到,都别说儿子能够荣华富贵了,后来日寇进城后,他这个儿子已经能用一贫如洗来形容,每天住在一个小破屋子里靠着吃窝窝头度日,日子好的时候还有点咸菜。
而袁世凯临终前曾说的那3个人,也全部以失败而告终,不过,站在袁世凯的角度,能“看到”的人也确实不多。
黎元洪
黎元洪算是个“元老级”政治人物了,他的父亲早年间和太平军打过仗,后来清政府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黎元洪很快投笔从戎。
后来和日寇的交战中,黎元洪也在清军的舰船上,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他看到“致远”舰被击沉后,慌忙命令自己所乘坐的“广甲”号逃跑,这使得其他坚持抵抗的中方舰船十分愤怒,纷纷朝着“广甲”舰开炮,好在黎元洪还捡回了一条命。
明明是逃跑,可回来后的他还要求回到海军任职,清政府不仅不让他回到海军,还将他关禁了数月。
这次事件给黎元洪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当一个只能向前冲的小兵没有前途。
很快,他就听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新建陆军,张之洞也在南京编练,黎元洪就趁着这个机会赶到南京,张之洞很欣赏他,他给他安排了前往南京城外修筑山炮台的任务。
而这个黎元洪左右逢源的能力还是很强,指挥别人办事也是有模有样,很快就顺利完成了任务,张之洞非常满意。
于是,张之洞后来升任湖广总督后就把黎元洪带去了,从此黎元洪官运亨通,还曾三度赶赴日本考察军事。
这样一来,黎元洪还有了些先进的革命者思想,他既不得罪清朝高官,还给革命党人留下了好的印象,于是在武昌起义胜利之后,城中需要一个有一定威望的人出任军政府总督,黎元洪就这么当上了湖北省军政府都督。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黎元洪还当选为鄂督,从这个角度看,每当重大历史出现的时候,黎元洪也得做出选择。
所以当袁世凯选择称帝时,还给黎元洪封了个武义亲王,黎元洪找了个理由婉拒了。
当他发现护国运动愈演愈烈后,他更是审时度势倒向了革命党,袁世凯死后的第二天他就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段祺瑞当时也拥护他,也让黎元洪迎来了一段时期的“光辉时刻”,这也说明袁世凯也猜对了一半。
只是黎元洪这个位置是坐不稳的,当时天下并不太平,1922年在曹锟、吴佩孚等人的武力威胁下,他并不得辞去大总统的职位,使得这个位置一直是虚位以待。
曹锟贿选成功后更是将黎元洪逼上绝境,他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东渡日本,最终于1928年因脑溢血在天津逝世。
徐世昌
与黎元洪有一点相似的是,徐世昌也是个善于在变化中寻求机会的人。
1898年光绪帝推行新政,但清王朝的权力已经转移到慈禧太后手上,她对光绪帝的做法极为不满,再加上不少满族大臣不断出来奔走呼号,使得慈禧太后最终发动宫廷政变,光绪帝也被囚禁。
谭嗣同此时错误地将袁世凯作为新党成员,劝说光绪帝召见袁世凯陛见,但维新派的人没能见到袁世凯,只见到了担任参谋营务处的徐世昌。
这个徐世昌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此前一直在翰林院任职,后来与袁世凯相识后就非常看重对方,还对对方言听计从,只要是袁世凯提出的他就会马上去办。
在他见到维新派成员后,对方纷纷提出要把光绪帝给救出来,说着说着便哭成了一片。
徐世昌深知现在光绪帝根本无法左右时局,于是他也跟着哭,后来就把这些事转告给袁世凯。
袁世凯想要暂时稳住维新派,便询问徐世昌办法,徐世昌干脆表示:“帮光绪还不如帮慈禧。”
这句话后,袁世凯也下了决心投奔慈禧太后,最终的结果是被稳住的维新派全部遇害,袁世凯也给慈禧立了一功,百日维新昙花一现。
经过此事后,慈禧太后对袁世凯也愈发信任,使得袁世凯的羽翼渐渐丰满,徐世昌也始终跟随着袁世凯的步伐。
两人其实一直都是有自己的小算盘,所以他们在“一文一武”的配合下更是牢牢控制住了清政府的军权,可以说,在北洋系中除了袁世凯外,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徐世昌。
他是个聪明人,也很清楚袁世凯称帝是倒行逆施,当时也提出了反对,袁世凯不顾反对选择称帝,徐世昌也在第二天提出辞职,也就是从那一瞬间开始,他意识到袁世凯大势已去。
后来袁世凯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退位”,他也开始意识到徐世昌才是料事如神,而徐世昌因为辞职,也避免落下千古骂名。
1916年袁世凯死后,徐世昌干脆隐居,曾在黎元洪的邀请下调解过“府院之争”;1918年民国第二届总统选举时,段祺瑞与冯国璋相持不下,徐世昌在这样的机会下当上了总统,值得一提的是,在竞选时他甚至还请示过溥仪,想要多面讨好。
为了能把这个总统的位置做好,他甚至还想尽办法调解南北之间的战争,可局面并不是他所能控制的。
1922年直奉大战爆发,更是意味着他的调解已经不再有半点效果,后来直系也并不认同徐世昌,在曹锟逼宫之下不得不离开总统府前往英租界,结束了40多年的历程。
袁世凯当年可能认为徐世昌城府很深,但是他并没有称霸一方的气魄,更没有掌控全局的能力,特别是在请示过溥仪后,不少人都讽刺他:以清太傅而仕民国,早已可见其人。
对于各种批评,徐世昌的反驳都不多,他也比较适合找个靠谱的上司。
不过,在日寇铁蹄踏入神州大地后徐世昌又变得非常关心政治,他还曾公开了自己的立场:“中国只有团结抗战才能救亡。”
值得肯定的是,1938年时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曾约见徐世昌遭拒,他也拒绝为日本人做一切事情,由于那会的他已经得了严重的膀胱疾病,考虑到遭到日本人暗算,所以也没去治病,最终于1939年因病逝世,连墓都没有修建。
段祺瑞
与徐世昌相比,段祺瑞手中的权力只多不少,毕竟在那个充满战乱的年代,谁的军队更能打谁就有话语权。
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武备学堂的时候,段祺瑞考中了第一期预备生进入炮兵科,“出道”开始就接受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他不仅了解了西方的兵法、军器、测绘等,还了解了传统的经史教育。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李鸿章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表扬了段祺瑞,随后将他送到德国陆军学院学习。
不过甲午海战使得北洋军阀全军覆没,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段祺瑞就在他的麾下,当时段祺瑞在兵力不足两千、炮不足百门的情况下担任了炮兵部队司令,深受袁世凯栽培。
有一次,有个人因犯了军法通过袁世凯向段祺瑞说情,不过段祺瑞当场拒绝道:“我若放纵了他,将来还怎么样服众?”
虽说段祺瑞有过这样的故事,他也并不是个“死脑筋”,1911年时,他也率领北洋将领46人联名呼吁清皇退位,结束了延绵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来袁世凯称帝时,他也站起来反对。
此后,也是他推举黎元洪出来担任大总统,平息了南方革命军的反对声。
张勋复辟后,段祺瑞马上讨伐,成功攻入北京赶走张勋,亲自出任总理,至此完成了“三造共和”。
不过,段祺瑞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本人有共和思想,而是权力上的冲突,比如他借张勋之手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后,再借“共和”清除张勋东山再起,他的成功也是权力争夺的结果。
后来为了对南方连年征战,他甚至连铁路、矿山、工厂乃至税收等都能卖给日本人。
鲁迅笔下“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也同样是段祺瑞制造的,那是在1926年3月18日,李大钊等人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没想到段祺瑞竟然下令对人群开枪,当场就打死了47个人。
那会梁启超刚刚动完手术,在病榻之上依旧对段祺瑞口诛笔伐,鲁迅后来也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不久之后,强大的民意使得段祺瑞越来越没法应付,冯玉祥等人找到了机会将他驱逐下台,段祺瑞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经走到尽头,干脆回到天津当寓公,为了能脱离日本人的权力范围,他又偷偷躲到了上海。
最终,段祺瑞因为胃病发作死在了上海,终年73岁。
毫不例外的是,袁世凯看重的3个人最后全部以黯淡离场而告终,他的儿子也彻底过上了落寞的生活,没有人真的能伸出援手,再者说袁世凯当年为了称帝把全天下的人都给得罪完了,谁又愿意去平白无故扶持他那个没有作用的儿子呢?
参考资料
袁世凯身后的两个谜团 文摘报黎元洪的北洋海军生涯 陶遵臣 彭均胜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