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地时间4月26号,梵蒂冈城内当天有将近20万人参加了天主教皇方济各的葬礼,他们在圣彼得大教堂外的广场两旁目送方济各的棺椁慢慢的移向圣母大殿。
这次葬礼持续了大概90分钟,在前面的仪式中大家都很庄重严肃,对这次葬礼提供了足够的尊重。
但是在最后仪式到下一个流程,棺椁移至圣母大殿从这些各国政客、王室成员眼前经过时,却因为几个人的手机拍照问题意外的成为了全网讨论的焦点。
瑞士的女总统维奥拉·阿姆赫德(Viola Amherd)正好就被媒体抓到了拍照的行为,直接被媒体点名批评,说她的行为非常突兀而且有失礼数。
画面中有很多人都在拿出手机拍照,这位瑞士总统也只是短暂的拿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虽然她表情严肃看起来没有那么轻浮。
但是作为国家总统的身份,很多人都认为她的行为为自己的国家形象抹黑,因为站在她前面的其他国家的领导人都是在默默鼓掌祈祷的。这样一对比,这位女总统的行为在人群中也过于扎眼,于是瞬即被欧美报纸点名批评称其破坏了“神圣性”。
意大利媒体批评:“教皇葬礼是宗教与外交场合,记录个人纪念品的行为与仪式精神背道而驰。”英国《每日邮报》则称其为“对庄严氛围的破坏”。
但在网络上也有很多支持这一行为的网友,他们认为在这种历史性时刻拍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况且相机出现的意义不就是记录生活和不想错过的瞬间吗?
而且不只有瑞士的这位女总统拍照留念的,乌干达议会的副议长甚至还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出照片,文案称“要与无法到场的人分享这一刻”。
现在的时代基本人人都要有一部手机,而且拍照记录生活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一种习惯。甚至很多的神职人员也会拿手机记录这一时刻。
大家只要真正的对教皇有着尊重的心意其实就已经足够了,想必教皇自己应该也不会怨恨他们。
事实上,在前几天的瞻仰仪式上就有很多的民众拿出手机拍照,更有高举自拍杆和方济各棺椁合照的人。这些人认为以这样的方式可以让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建立心灵的连接,获得到真正的感悟。
因为进去瞻仰的人数达到了数万人,不能阻止所有人的拍照行为。有人称自己排队花了8个小时,进去教堂之后里面都是拍照的声音,自己非常失望。
梵蒂冈方面对大家的行为则是更加的宽容,不提倡拍照但没有强行制止,只是劝阻拿自拍杆的人,对单纯拍照的人们并没有阻止,默许了他们的行为。
这和方济各的各项改革成果和一贯的仁慈宽容是离不开的,让集中的天主教会枢机分散到世界各地去,推动梵蒂冈财产透明化。
在一些小事的方面他也做的很好,比如拒绝住在宫殿选择了集体公寓,将自己每月的工资全部捐献给救助儿童的基金会。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放弃医疗救助,最后也还是住在30平米的屋子里。
对自己的葬礼也提前给了嘱托,希望可以一切从简把布置葬礼的鲜花钱省下来捐献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原来三个的棺椁他要求只用一个,在他的眼中物质的富足远不及帮助他人所带来的精神满足。真正的做到了知行合一,这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和慈悲?
所以这次梵蒂冈官方对于拍照的行为表示默许也是有方济各对与教会的影响的原因,大家真的开始改变了,不再拘泥于细枝末节。
而大部分的的民众则是选择了传统的悼念方式,有些人手里拿着佛珠为这位教皇祷告,群众们目送着棺柩慢慢的向着教堂前进,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一起向灵柩鞠躬以表达自己的敬意 。
在教堂外面人群众多,所以安保措施做的比较完好,有很多骑警队在附近巡逻,防空系统与狙击手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教皇护送最后的一程。
虽然在各国的媒体上瑞士总统的行为被讨论激烈大部分人都是批评她的,但在瑞士国内对自己的总统的态度保持温和,对这件事情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媒体也没有对她进行口诛笔伐的行为。
确实也符合瑞士一贯中立和实用性的风格,方济各的葬礼正是各国元首见面交流的好机会,这次瑞士总统也是带着外交任务来参加葬礼的。
所以总统也没有回应这次事件,只有总统办公室回应这是个人行为,与官方无关。
所以当地的人对自己总统的外交任务完成怎么样是有比较大的兴趣的,毕竟就连之前关系闹僵的特朗普和则连斯基两人都见面会话了,在教堂的密室内秘密交谈了15分钟的时间,被媒体解读为“外交暗流”。
在葬礼前,瑞士总统刚在美国华盛顿参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与美国财长讨论贸易合作,想要寻找机会去和谈缓解特朗普政府高额关税,避免影响国内金融引发危机。
方济各的葬礼上体现了方济各的仁慈与宽容,他生前公开批评资本主义和其主导下的“全球化”,他为贫困和悲苦者,为异教的加沙的妇孺儿童疾呼
相比于有没有人拿手机拍照的问题,方济各所传播的宽容谦逊的美好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他这一辈子有着自己的原则并且用了一生去践行,他的荣誉和精神会永远的被人们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