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叶嘉莹先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网文化 2024-11-25 16:15:07

中国网11月25日讯 (姜壹平  张静)2024年11月24日,我们送别了一位学术巨匠——国际知名的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杰出代表叶嘉莹。她以100岁的高龄,在天津安详离世。叶嘉莹的一生,是对中国古典文学无尽热爱与奉献的一生,也是在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一生。

图片来源:新华社

叶嘉莹的学术成就,如同明灯,照亮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道路。她将国学的深厚底蕴、西学的精湛修养与个人的生命体验相结合,构建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诗学体系。她的教学足迹遍布全球,不仅在中国,也在海外培养了众多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者。她在哈佛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讲台上,为欧美汉学研究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窗口。

叶嘉莹说,我太喜欢中国的诗词了,我讲中国的诗词,我真是把我的感情都投进去了。我纵然英文说得不是很流利,或者文法不是很完整,但是我可以把杜甫、李白的感情讲给他们听,并获得情感共鸣。她留下这样的寄语:

“不向人间怨不平,

相期浴火凤凰生。

柔蚕老去应无憾,

要见天孙织锦成。

祝大家学习诗词快乐。”

叶嘉莹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明互鉴中的贡献,是独特而深远的。她以对古典诗词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将诗学探索与人生修行相融合。她的工作不仅限于学术领域,更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播,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她慷慨解囊,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基金”“迦陵基金”,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叶嘉莹以其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她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诗词教育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家国情怀,体现在对祖国的深切思念和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上。改革开放后,她选择回国教书,将余生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

她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四处讲学,从七八岁的孩童,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再到七八十岁的学者,无不得益于她厚重的学养。

2018年,叶嘉莹荣获“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从读诗到写诗,从品诗到讲诗,她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词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

叶嘉莹最喜欢的称呼是“教师”。90岁生日时她说:“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95岁时,她又提起另一个愿望,“在有生之年,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

在2023年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99岁的叶嘉莹说:“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的诗词里面,他们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

叶嘉莹捐出自己的积蓄3500多万元,成立了“迦陵基金”,致力于在全球弘扬中华诗教,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她的这一行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

叶嘉莹说,要把自己体会到古典诗词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告诉年轻人,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接到里面来。“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个人不管以空间还是时间来说,是狭小而短暂的,但是文化是永恒的,我愿意为我们中国文化的长流贡献一点力量。”

叶嘉莹的逝世,是学术界和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巨大损失。她的一生,是对中华文化无尽热爱与奉献的见证,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她的精神和贡献将被永远铭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