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池史——广东和平篇

吴钩斩古今 2024-09-26 11:40:47

和平原为龙川县之和平峒(峒为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山区的称谓)。

二战末美军航空测绘和平县周边地形图,和平县城位于万山丛中。

明正德年间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省广袤山区矿寇、山匪之乱连绵起伏,其中浰头(今和平)人池仲容聚众起义,自称金龙霸王,与横水、大帽山、大庾等地起义军相呼应,声势益炽,官府难制。

和平县志 县治图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南京鸿胪卿王守仁(一代圣人王阳明)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江西、福建的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1932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和平县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自率江西军屯兵上杭,又传檄广东、福建两省兵马前来会师。耗时十月平定了粤、赣、闽三省边界为祸十年的盗匪之患。

民国和平县城图

叛乱平定后,王守仁观其地理形势,认为若要长治久安需得设县置官以为长久之计。遂上奏朝廷请设新县,获朝廷恩准。乃割龙川之和平、仁义、广三三图并河源县之惠化图以及江西龙南县邻界部分地域设县,属惠州府。

和平县城大致范围示意

新县沿用原龙川县和平图的和平峒之名,县城设于和平峒羊子埔(1941年为纪念王守仁改称阳明镇),官府将山匪开垦土地分给百姓,多余土地则低价卖给新迁来的百姓,获得的钱财用于构筑县城。

50年代和平县周边地形图

县城周长四百五十丈,高一丈八尺,开设迎流门(大东门)、福至门(大南门)、通津门(西门)三座城门。

民国广东省和平县图

嘉靖三十七年,通判洪章见城外乡民为躲避盗贼挤居城内,而县城又过于狭小,故而拓筑城垣四百余丈,新开跃龙门(小南门)和永和门(小东门)。万历元年,知县陈文彬用砖拱重建五座城门。

县城东门上独二旅刷写的标语“XX(前几个字看不清)计划是广东人民的救生圈”

清康熙二十四年,丈量县城周长为六百八十丈,高二丈一尺。

和平县西门

西门远景

民国十七年,县长徐炳荣召集全县善后会议,决议拆除城墙改造县城改良街道。同年九月二十四日开始有序拆除自大东门至小南门段城墙改筑为马路。其余城墙亦在日后被逐渐拆毁。

1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