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假期制度75年变迁

永新看情 2024-11-14 05:31:18

中国假期制度自1949年以来有多次重要变迁,具体如下:

1. 1949 - 1993年:单休制度为主:

- 法定假期规定:1949 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首次提出法定假期制度,新年、春节、劳动节和国庆纪念日成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可休假节日,其中新年、劳动节各放假 1 天,国庆纪念日放假 2 天,春节放假 3 天,总天数 7 天。此外,妇女、中等学校以上学生、儿童及军事机关人员还分别享有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各半天的假期。

- 补假安排:属于全体群众的假日,如果遇到星期日,应在周一补假;属于部分群众享有的假日,则不补假。

- 特殊调整:1952 年,国务院发布了《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提出有害健康的工作可以减少工时,甚至实施“做三休一”制度,以保障劳动者休息。

2. 1994 - 2006年:向双休和“黄金周”过渡:

- 双休制度试行:1994 年,国务院出台了《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规定每周工作 44 小时,并且提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大小周休假。同年 7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法律形式确定 8 - 44 工作制度,并严格限制每日加班时间不超过 3 小时,平时、休息日、法定假日加班工资为正常水平的 150%/200%/300%。

- “黄金周”诞生:1999 年,国务院改革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每年春节、劳动节及国庆节的法定假日均设为 3 天。从这一年“十一”开始,旅游黄金周的概念渐渐诞生,我国法定假期提升至 10 天。1999 年版还对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安排进行了规范,儿童节由半天延长至 1 天,妇女节、青年节、建军节放假时间维持半天。

3. 2007 - 2024 年:黄金周一存一废,增加传统节日:

- 假期调整:2007 年,国务院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重大调整,五一劳动节的 3 + 4 黄金周被取消,改为 1 天的法定假期,但清明、端午和中秋节却被增设为法定假期,令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天数由 10 天增至 11 天。

- 后续稳定:此阶段假期制度基本保持稳定,这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节假日的分布,也让人们有更多机会体验传统文化。

4. 2025 年起(2024 年 11 月发布调整):

- 假日增加:国务院发布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改决定,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中国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 2 天,即农历除夕、5 月 2 日。增加后春节放假 4 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劳动节放假 2 天(5 月 1 日、2 日)。

- 调休优化: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统一放假调休,结合落实带薪年休假等制度,实际形成较长假期。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 6 天。按照新规定,春节自农历除夕起放假调休 8 天,国庆节自 10 月 1 日起放假调休 7 天,劳动节放假调休 5 天,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分别放假调休或连休 3 天(如逢周三则只在当日放假),国庆节放假如逢中秋节则合并放假 8 天。

0 阅读:8

永新看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