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枪放在桌子上你会认成小比例枪模,世界上最小的手枪——2.7mm“蜂鸟”手枪

轻兵器 2025-02-06 00:42:00

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在半自动手枪的百年发展历史上,曾有过这样那样的极端产品出现,本文主角——2.7mm“蜂鸟”半自动手枪就是这样一支奇葩,其是世界上最小的半自动手枪,由奥地利钟表匠弗朗茨・普凡拉(Franz Pfannl,1867~1961)设计,于1910年获得德国45314号专利,并在1914年开始在市场销售。时至今日,这种世界上最小口径的半自动手枪头衔仍旧未被打破,同时也是手枪收藏家争相收藏的稀有品——

像钟表一样小巧的手枪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枪械技术的发展,由此诞生了无烟火药和半自动武器,半自动手枪应运而生。同时随着人们对可以随身携带和使用的小型半自动手枪需求的增加,20世纪初这类手枪进入迅猛发展时期。一战前后时期,在奥地利多瑙河畔克雷姆斯村,有一位叫弗朗茨・普凡拉的钟表匠制作了一些像钟表一样精密小巧的微型半自动手枪,比如著名的2.7mm“蜂鸟“半自动手枪和4.25mm埃里卡(Erika)半自动手枪等。其中,前者于1910年获得德国45314专利,并至今保持着世界最小口径半自动手枪的记录。

短管MODE 1型“蜂鸟”手枪右侧外观特写,可见上面有多个固定螺钉

短管MODE 1型“蜂鸟”手枪配备的一种皮夹包,白纸上放置有2.7mm“蜂鸟”手枪弹,下方为配用的手枪通条刷

短管MODE 1型“蜂鸟”手枪在普通成人手掌中的大小对比图,可见其体积极为小巧

“蜂鸟”内部结构

2.7mm“蜂鸟”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击针平移式击发机构,使用可拆卸弹匣供弹,发射世界上最小的2.7mm“蜂鸟”中心发火式手枪弹,弹匣容弹量6发。“蜂鸟”手枪共有2款,分别为短管的MODE 1型和长管的MODE 2型。

使用精美的木质包装盒包装的长管MODE 2型“蜂鸟”手枪,可见盒中赠送了一盒“蜂鸟”手枪弹,1美分硬币用于与枪、弹尺寸作对比

“蜂鸟”手枪体积十分小巧,MODE 1型全长仅70mm,高46mm,枪管长约35mm,不带弹匣时全枪质量仅68g;MODE 2型全枪长75mm,全枪高46mm,枪管长40mm,不带弹匣时全枪质量仅72g。因此“蜂鸟”手枪完全可以轻松放进钱包里。设计者为该枪取名“蜂鸟”的原因也正在于此——蜂鸟同样是鸟类中体积最小的,虽然体积小,但是其飞行本领却是鸟类中的佼佼者。

“蜂鸟”手枪结构与一般的半自动手枪类似,只是零部件数量相对少一些。“蜂鸟”手枪共有30个零部件组成,外形设计非常类似于奥地利斯太尔M1909袖珍半自动手枪。为了使手枪外形协调、便于操作,采用外露式扳机,取消扳机护圈。全枪可分为枪管、枪机组件、握把组件及弹匣组件四大部件。

枪管组件

该枪枪管与一般手枪枪管不同,其截面呈矩形。整体枪管加工有2个上下排列的通孔,上方的大孔为复进簧孔,下方的小孔为枪管孔。枪管由一整块钢料加工而成,为了造型美观,其顶部加工成弧面,前部下方也加工成弧面,两侧前部还铣削有两道凹槽。

“蜂鸟”手枪枪口处特写,可见该枪枪管直径非常小,上方为复进簧导杆头部,设计成一字螺钉式样是为了便于将导杆拧在枪机前部或从枪机前部分解下来

由于枪管口径很小,为了便于加工,枪管采用滑膛设计,枪管内部无膛线。枪管通过后下部一个突起卡入握把组件的槽内,并由螺钉与握把连成一体。由于该枪十分小巧,因此在枪管前部未设置准星,仅在枪机后部上方加工有V形缺口式照门。

在枪管后部侧面一般刻有检验标记、枪支序号、年份等信息。

枪机组件

该枪不同于现代手枪采用套筒式结构,而是设有枪机组件。枪机组件位于枪管后方、握把上方,由枪机体、复进簧和复进簧导杆组成。枪机体未被握把组件完全包裹,其上部、后部裸露在外。枪机体由钢块整体铣削加工而成,后部略高,且后部两侧加工有拉动枪机的防滑纹,顶部末端加工有一个V形缺口照门,用于概略瞄准。在枪机前端加工有弹底窝,弹底窝上方加工有一个螺纹孔,用于连接复进簧导杆。在枪机右侧加工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较长的整体式弹性抽壳钩。枪机上加工有击针通孔,内装击针和击针簧,为了防止击针和击针簧脱落,击针孔尾部用击针簧堵头定位。当击针处于待击位置时,击针尾部会伸出枪机尾端,起到待击指示器的作用,光线良好时能直接看到,光线不好时手触摸也能感觉到。这个设计十分实用,在不增加零件数量的情况下,解决了平移击针击发式手枪待击指示的问题。

“蜂鸟”手枪非待击状态(上)和待击状态(下)的击针位置对比图,可见待击状态击针尾部突出枪机尾端

“蜂鸟”手枪枪机端面特写,弹底窝上方的孔为与复进簧杆连接的螺纹孔

握把组件

握把组件由握把本体、扳机与扳机簧、扳机连杆、阻铁、机匣、弹匣卡笋、弹匣卡笋簧、保险扳手、保险簧和握把护板等组成。

短管MODE 1型“蜂鸟”手枪右侧后部设有手动保险,保险置于“FEU”为保险状态,保险置于“SUR”为射击状态(如图)

握把本体体积小,且形状较为复杂,为了便于加工,采用钢板冲压,经焊接及少量机加工成形。扳机座为机加工件,与握把焊接成一个整体。握把下方后部设有一个突出握把的球状弹匣卡笋,如果需要解脱弹匣,则需要向下按压弹匣卡笋。握把左侧后上部设有保险扳手,在竖直和向前的水平位置上分别刻印有“SUR”和“FEU”,表示“射击”和“保险”。当保险扳手转至保险位置时,保险轴挡住阻铁,不能扣动扳机,进而形成保险状态。阻铁为类似三角形的片状式样,顶部有一个挂机缺口,用于与击针下部的突起配合,将击针阻挡在后方形成待击状态。弹匣卡笋簧兼阻铁簧,其上端抵在阻铁下方,为阻铁复位提供簧力,下端抵在弹匣卡笋上,弹匣卡笋卡住弹匣后方的缺口,弹匣不致脱落。

MODE 1型“蜂鸟”手枪及手枪枪机打开和取下弹匣状态特写。由于没有空仓挂机,为使枪机能停在后方,将一个回形针插入了枪机后部腰形槽内以挡住枪机。用于对比的硬币为俄罗斯5卢布硬币

机匣是对枪机起到保护作用的薄钢板,表面经抛光处理,光洁度较好。机匣右侧开有腰形抛壳窗和扇形保险扳手让位缺口。机匣通过前部左右各2个螺钉和后部1个较长的螺钉固定在握把上方侧面。

扳机为单独的机加工件,由一小块钢料铣削而成,表面经过抛光,未加工防滑纹。当扣动扳机时,扳机带动连杆使阻铁旋转,释放击针,击发枪弹。

“蜂鸟”手枪右侧握把护板上方的“FP”字样,为设计者弗朗茨・普凡拉(Franz Pfannl)的首字母缩写

“蜂鸟”手枪右侧握把护板下方的“KOLIBRI”字样,意思为“蜂鸟”

握把护板由黑色硬塑料制成,表面有网状防滑纹,左右握把护板均通过一个螺钉固定在握把上。由于生产日期不同,其握把护板有数种不同式样。其中常见的一种是护板上部带有一个椭圆,内有重叠的“F”和“P”字母,表示设计者弗朗茨・普凡拉(Franz Pfannl)的缩写;右护板下方还有一个矩形框,内有“KOLIBRI”的字样,表示“蜂鸟”的意思。还有一种握把护板与上述设计均相同,只是右护板下方矩形框内字样为“KREMS A/D”,具体含义尚不知晓。也有一种为没有任何字样,全部是防滑纹的式样。另外,对于一些少见的工艺型蜂鸟手枪,其握把护板有珍珠母和骨片等材料制成,式样也有一定的差别,无字母标记。

序号为“15”的采用镀镍表面处理和珍珠母握把护板的短管MODE 1型“蜂鸟”手枪

弹匣组件

“蜂鸟”手枪采用单排单进弹匣,容弹量6发,由弹匣体、托弹板、托弹簧、弹匣底板和弹匣钮等组成。

“蜂鸟”手枪拔出弹匣状态特写,箭头所指处为弹匣背部的固定卡槽,注意弹匣底部还设有便于取下弹匣的弹匣钮

弹匣体由钢板冲压焊接而成,左右侧各开有7个圆孔,既可以观察弹匣内装弹数量,也便于排除弹匣内的污物。为了便于取下弹匣,在弹匣底板中间特别设有一个表面滚花的弹匣钮,用于拔出弹匣用,同时也对全枪起到一个装饰的作用。在弹匣背部下面有一个缺口,用于与握把背部的弹匣卡笋配合,将弹匣固定住。

独特的枪弹

“蜂鸟”手枪之所以可以设计得如此小巧,是因为其发射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口径最小的中心发火式手枪弹——2.7×9mm“蜂鸟”手枪弹,其弹壳长为9mm,全弹长11mm,全弹质量5.3g,弹头质量0.2g,初速约200m/s,枪口动能仅为4焦耳。其弹头能量仅能在枪口附近侵彻进入普通松木板约4mm,或者勉强能打穿一件皮夹克,仅仅具有一点威胁作用而已。

比较少见的一种由法国生产的采用镀铜铅弹头的2.7mm“蜂鸟”手枪弹

标准的12发白铁皮盒包装的2.7mm“蜂鸟”手枪弹外观,旁边为用作对比的英国5便士硬币

“蜂鸟”手枪弹采用黄铜直筒形弹壳,由黄铜棒车制而成,因此弹壳口部壁较厚。为了使供弹比较顺畅,避免卡滞,弹壳口部边缘切削有较大的斜边。因此“蜂鸟”手枪弹更像是手工制作出来的。底火为伯尔丹式。弹头为白铜整体压成的弧形弹头,无被甲。

除了这种常见的白色弹头的式样外,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法国制造的式样,主要区别是弹头采用铅心镀铜的式样,弹壳加工的一致性也更好。由于“蜂鸟”手枪弹弹底直径很小,因此未压印任何文字和标志。

“蜂鸟”手枪弹采用12发一盒的马口铁皮盒包装,枪弹分两层摆放,每层6发枪弹,包装盒外无任何文字和标记。一般作为商业销售时,“蜂鸟”手枪包装盒内会送一盒“蜂鸟”手枪弹。由于这种包装密封性和防水性很不好,枪弹存放需要特别注意防水防潮。

目前在欧洲,一枚完整的无锈蚀2.7mm“蜂鸟”手枪弹可以卖到75欧元,如果是完整一盒,则会高达上千欧元,其收藏价值相当可观。

使用方法与动作过程

2.7mm“蜂鸟”手枪采用简单的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动作过程比较简单。

当装满枪弹的弹匣插入握把到位后,弹匣会被弹匣卡笋固定住,将枪身右侧的保险扳手扳至“SUR”位置,拉动枪机向后到最后方位置,此时枪机带动击针也后退,当经过阻铁后,击针下部待击扣合面会越过阻铁,随后当枪机释放时,阻铁阻挡住击针,枪机复进时压缩击针簧,存储击发能量。当枪机复进经过弹匣时将一发枪弹推进弹膛,枪机复进到位后停止运动,形成待击状态。当扣动扳机时,扳机旋转,其下部将扳机连杆往后推,扳机连杆后部将阻铁下部向后推动,使阻铁旋转,进而使阻铁前部下降,逐渐与击针下方待击扣合面脱离,释放击针,击针在击针簧的作用下加速向前击发枪弹底火,点燃发射药将弹头发射出去。

在弹头飞离枪口的过程中,一部分火药燃气作用在弹壳底部,并通过弹壳底部作用在枪机弹底窝端面上,使枪机后坐,抽壳钩从弹膛内抽出空弹壳。而击针头部则充当抛壳挺,在枪机带动弹壳后坐过程中,击针前冲,将弹壳自抽壳钩中顶出而自抛壳窗抛出。此时枪机继续后坐,压下扳机连杆,解脱扳机连杆对阻铁的限制,阻铁在阻铁簧的作用下复位,当枪机带动击针后坐经过阻铁时,阻铁再次与击针待击扣合面扣合。而枪机后坐到位停止,随后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带动枪机复进,并再次推动下一发枪弹入膛。

如果需要再次发射则需要先松开扳机,扳机连杆在扳机簧的作用下与阻铁扣合,再次扣动扳机就会重复前面的动作,直至弹匣内枪弹发射完毕。由于该枪没有空仓挂机机构,因此最后一次枪机复进到位后会形成空膛状态,再次扣动扳机不会击发,以提醒射手枪弹发射完毕。

“蜂鸟”手枪没有扳机护圈,加上全枪体积十分小巧,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在装填过程中避免触碰到扳机造成意外击发,同时由于该枪仅有一个手动保险,不适合膛内有弹情况下携行。另外,由于枪管过于细小,在每次使用后需要仔细擦拭,避免有污物遗留在枪管内,在每次发射前也需要仔细检查,避免发射时发生危险。

总体评价“蜂鸟”

2.7mm“蜂鸟”手枪自1914年开始生产销售,中间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停产一段时间,后来一直生产到1930年代初,仅制造约1000支左右。除了标准的表面发黑处理的普通式样外,还有镀镍、雕花镶金等少量的工艺品式样。

3mm“蜂鸟”Ⅱ型手枪左右侧外观

2.7mm“蜂鸟”手枪具有体积小巧轻便,零部件加工精细,外形美观等特点,但是由于体积过于小巧,以至于操作不是很方便,尤其对于手指较为粗壮的人来说,操作如此小巧的手枪需要很大耐心和细心。

虽然该枪结构精细、设计不易,但是掩饰不了其缺点。其威力过低,也仅仅能在近距离上起到一点威胁作用。除此以外还有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该枪大部分零件使用小螺钉固定的方式,随着枪械射击的震动螺钉会松动,进而掉落。螺钉极小,很容易丢失,并且会造成射击危险,同时较小的螺钉也不容易分解和结合。这也是保存到今天的很多“蜂鸟”手枪左右侧面螺钉大部分都不完整的原因。

后续发展——3mm“蜂鸟”手枪

由于“蜂鸟”手枪威力过小,且手枪零部件的固定方式采用大量的小螺钉,因此设计很不完善。1928年,设计师弗朗茨・普凡拉推出口径适当加大的3mm“蜂鸟”系列手枪,改用适当加大的3×8mm“蜂鸟”手枪弹。3×8mm“蜂鸟”手枪弹结构与2.7×9mm“蜂鸟”手枪弹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适当缩短了弹壳长度,配上一枚全铅无被甲的弹头,威力相对于2.7×9mm“蜂鸟”手枪弹有一定的提高。3mm“蜂鸟”手枪于1928年开始生产和销售,在1930年停止生产和销售,总产量也十分稀少。

3mm“蜂鸟”Ⅱ型手枪分解时打开枪管、枪机状态,其握把后部设有一个按压式的分解卡笋。可见该枪分解要比以往的“蜂鸟”手枪简单很多

3mm“蜂鸟”手枪共有2种式样,分别为Ⅰ型和Ⅱ型。Ⅰ型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但是击发方式改为内藏回转击锤式击发机构,击发可靠性更好。其全枪长70mm,全枪高52.5mm,枪管长30mm,全枪质量92g。使用单排单进弹匣供弹,容弹量6发。弹匣卡笋设计在握把后根部,固定弹匣牢固,可以避免意外释放弹匣。与2.7mm“蜂鸟”手枪类似,3mm“蜂鸟”手枪的枪机复进簧仍设置在枪管上方的孔内,但是复进簧导杆不再利用螺纹与枪机直接相连,而是通过卡槽连在一起,分解和结合更为方便。该枪分解也进一步简化,只需要旋转枪机后上方顶部的螺钉使之与握把脱离后,即可将枪机后部向上方旋转,进而分解枪机,避免了2.7mm“蜂鸟”手枪需要拆卸多个小螺钉的麻烦,零件也不容易丢失。

Ⅱ型3mm“蜂鸟”手枪则在Ⅰ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设计,主要改进之处是扳机后方的保险由Ⅰ型的按钮式改为旋转扳手式,保险更加可靠,避免了误操作的可能。另外,取消了原枪机后方顶部的分解螺钉,改为握把最后部设计了一个按压式的分解卡笋,使得枪身顶部设计更为平整,分解也更方便容易。其余设计与Ⅰ型基本相同。Ⅱ型的全枪长为70mm,全枪高50mm,枪管长31mm,全枪质量92g,也使用6发单排单进弹匣供弹。

不得不提的埃里卡手枪

文章开头提到了弗朗茨・普凡拉设计的一种叫埃里卡的4.25mm半自动手枪,该枪基本结构与“蜂鸟”手枪相似,口径独特,也算是早期半自动手枪的一个“异类”。该枪诞生于1912年,发射奇特的4.25×10mm Liliput手枪弹。

不同厂家制造的各种4.25×10mm Liliput自动手枪弹外观

其有两种式样:标准型和短枪管型。其最奇特的特点是弹匣位于握把前部,这在袖珍半自动手枪设计中非常罕见,因此手枪的外形比较古怪。该枪采用内藏回转击锤式发射机构,枪管上部的孔为复进簧孔,枪机与复进簧导杆利用卡槽相连,一般分解枪机时不需要取下复进簧和复进簧导杆。

长管与短管的埃里卡手枪左右侧外观对比

标准型埃里卡手枪全枪长135mm,全枪高95mm,厚18mm,枪管长56mm,膛线6条右旋,弹匣容弹量5发,全枪质量250g;短管型埃里卡手枪全长116mm,全高85mm,厚度为18mm,枪管长42mm,膛线6条右旋,弹匣容弹量5发,全枪质量220g(不带附加枪管)。由于短管型埃里卡手枪全长低于当时部分国家法律的要求,因此部分短管型埃里卡手枪还单独配有滑膛的附加枪管,附加枪管长64mm,通过螺纹拧在枪管前部,当使用者购买到这种手枪后,可以拧下附加滑膛枪管——这种奇特的组合方式却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但是直接出售短管型却不符合法律规定。

为埃里卡手枪所做的广告宣传语是“猎人、游客和运动员最理想的袖珍半自动手枪”,不过实际销售的情况却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好,埃里卡半自动手枪总共仅生产了不到3500支。

长管埃里卡手枪与成人手掌对比图,可见该枪比“蜂鸟”手枪大了不少

埃里卡手枪的弹匣并未设在握把内,而是设在握把前方,可见这一设计极为累赘

4.25×10mm Liliput手枪弹为采用中心发火式枪弹,弹头采用黄铜或白铜被甲圆头平底铅心式样,弹壳为黄铜无底缘直筒形弹壳,全弹长14.9mm,弹壳长10.3mm,弹头质量0.78g,弹头初速250m/s,弹头动能23焦耳。该弹在1930年代后停止生产。作为早期口径独特的手枪弹之一,较为小巧的体积使得该弹目前收藏价值大增。

结束语

总的说来,弗朗茨・普凡拉设计的多款微型半自动手枪,具有结构设计巧妙,零部件加工精良,枪械外形较为美观等优点,最大特点是手枪体积和质量量均十分小巧,特别适合隐蔽携带。然而由于过分追求小巧和精密,大大降低了手枪的威力与实用性,因此该枪很快便停止生产,此后,就再也没有设计师设计这种奇特的半自动手枪了,这样也使得弗朗茨・普凡拉设计的世界上最小的自动手枪头衔至今无人打破。

(原文发表于《轻兵器》2013年10月上半月刊,文有删改)

重要通知! 帆布包已经上架,全新图案全新的尺寸等你选购!

编辑:魏开功 丁涌强

校对:魏开功

1 阅读: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