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滚滚浪潮里,帝辛的称谓被“纣王”这个满含贬损意味的名号给替换掉了。
周朝指出了他的四条过错,到了战国时期增加到二十四条,往后,他的“过错”竟然达到了七十条。
甚至在一部神话小说里,人类所能构想的各种罪名全都加在了他的身上。
自周朝起,历朝历代的儒家学子们都使劲儿地给他抹黑。
不过,历史的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今儿个,我们要呈现出一个实实在在的帝辛。
【01.周人的“造反宣言”:牧誓中的罪状】
史书上最早把帝辛所谓的罪行予以记录的,源自周人的造反宣言《牧誓》。
周人说他“女人当家”(妇女掌权)、“没完没了地搞祭祀”、“不任用自家亲戚,反倒任用有罪的人”。
然而,这些被称作罪状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周人给自己造反硬编出来的牵强借口。
“牝鸡司晨”是男权社会里的一种讲法,说的是妇女篡权干政。但在商朝的时候,妇女的社会地位那是相当高。
她们不但能够拥有个人的财富,而且还能够参加统兵打仗以及祭祀占卜活动。这是周朝以及之后的各个朝代都比不上的。
至于说“不任用亲属,反倒任用有罪之人”,这种指责简直是荒唐可笑。
商朝从建立国家开始,就有着“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论其出身”的传统。贤能的丞相伊尹和傅说,都是从奴隶的身份被提拔起来的。
帝辛将各国的人才招揽过来为自己效力,这正彰显了“任人唯贤”,而此点恰好是儒家所倡导的选用人才的标准。
【02.帝辛的改革:削弱神权,加强王权】
帝辛所认可的唯一一项“罪过”是“不停进行祭祀”,而这恰恰是他推行改革的关键所在。
商朝那会儿,是个“人神同在”的时期,商王凭借把控占卜的权力以及祭祀的权力,把自己的想法抬高到神的想法那个层面。
不过呢,这种制度催生出了“人殉人祭”这般残忍且血腥的不良习俗,不但使得国家人口有所减少,而且还让商王的统治根基产生了动摇。
帝辛不再进行活人祭祀,而是拿动物来替代。
他着力削弱神权以强化王权,想要引领人们摆脱神话时代,铸就人族自身的璀璨荣光。
然而,这一改革严重损害了权贵们的利益。他的皇叔比干、兄弟箕子以及微子启等差不多所有皇族成员,都纷纷站出来对他表示反对。
帝辛心里清楚,搞变革肯定会有流血牺牲的情况出现,不过他认定了,只要一直干下去,人族肯定会有新的开始。
于是,他把比干给杀了,将箕子囚禁起来,把微子启给驱逐了,还让原本是奴隶的飞廉、恶来担任将领,让出身平民的费仲、尤浑等人当宰相。
靠着这些人的助力,原本衰落的大商又恢复了活力。
【03.帝辛的功绩:大邑商与东征夷方】
帝辛当政三十年,打造出令商人深感骄傲的大邑商,还往东征伐夷方,把中原文化推广至淮河、长江一带,让商朝的疆域扩增了两倍之多。
他的远大志向是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使人类能够挣脱神权的桎梏,朝着独立且辉煌的方向迈进。
然而呢,在他满怀壮志大力推行改革的时候,他极为信任的西伯侯姬发,趁着商军的主力部队在外面、国都没多少兵力防守的时机,联合外族猛然出兵攻打朝歌。
诸侯的联合军队来到了城前,商朝军队里的奴隶们都转而投向了对方。
最终,帝辛立于露台上,燃起了那把致使商朝灭亡的大火。
直至此刻,他方才清楚,是他的性子以及所推行的改革酿成了这场悲剧。
【04.帝辛的悲剧:性格与时代的冲突】
帝辛的大胆行事致使商朝内部出现了分裂状况。
他公然对神权发起挑战,然而却把神权这一极为有力的武器送给了周人。
他离世后,那个人神共处且双方平等的神话时代便宣告结束,人与天神之间不再处于平等的状态。
周人对人神关系予以了重新界定,昊天上帝被视作人间的至上主宰,姬发仅仅是以“天子”来称呼自己。
自此,世上没了“人皇”,变成了“君臣神兽”所代表的“九五之尊”。
人族往后再也没有了好运傍身,只能无奈地领受神明偶尔给的一点儿好处。
帝辛的“坏名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被增添新内容。
周朝有四条罪状,到了战国的时候,这罪状的数量增加到了二十四条,到西汉时又多了二十一条,东晋的时候还再增添了十三条。
到了明代,随着《封神演义》的流传,帝辛就顺理成章地被当成了历史上最为残暴、最为荒淫的帝王。
【05.帝辛的遗愿:还原他的名字】
帝辛没必要让人给他翻案。
从古至今,哪一个登上皇位的帝王不是踩着无数人的尸骨才成功的呢?
在皇帝的座位下面,向来都堆积着如山如海的鲜血和尸体。
他就想把自己原本的名字给叫回来——他并非纣王,而是帝辛,是整个人族最后一位人皇。
帝辛的事儿,不单单是一位帝王的悲惨遭遇,而且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他的改革本想使人族挣脱神权的桎梏,迈向独立且昌盛,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以及内部的抵制,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他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付出的牺牲,不能被历史存在的偏见给遮掩住。
帝辛,作为那被恶意贬低的最后一位人皇,应当得到重新的了解与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