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事件引发高度关注,即便公告在一步步地揭开真相,但我们依旧半信半疑。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起事件都应该引起反思。
01渐行渐远的公信力
在多年前,我们对媒体报道/通报是全盘接受:一声声辛苦、感谢中承载着对工作人员尽职尽责、为民请命的盛赞。
曾有人说:现在的人就是缺少敢于探索,缺少敢于质疑,只会遵循社会本来就这样,默默无闻做一个上班族,房奴、车奴、就连叫苦的权利都没有。
但近年来变了,凡遇要事,都怀着质疑的心态去看待——这是好事,人民不单单是看客,更应该行使监督权,用思考推动进步。
人民向来宽容,而今质疑的原因,在于有些说辞与结论,无法令人相信。很多被端方(端正做派的官方)称赞的高管,却因牟取私利最终倒掉;
曾经在烧烤店被打的人现状几何无人知晓,他们好像连在公众面前说话的权利,在被打后一并消失;
去年末的核子华曦问题,也在悉数阳过后,与病毒人间蒸发;广州轿车伤人事件近20天仍无音讯……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正是这些没有交代的、交代不妥的,甚至让时间去稀释风评的行为,一点点消耗着人民的信任度。
在追问、质疑、谴责声中,仍有很多一心向阳的人。在向善者看来,很多大胆猜测、将事情往不好的一面想的,可以称为「阴谋论」。
02凡事往坏想的阴谋论
如果非要将猜测与质疑定义为阴谋论的话,我们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源在于:
既然端方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那我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给自己一个可能认为正确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凡事往坏处想”的阴谋论产生了。
校方有问题、端方信不过、搜索不尽责等,这些无法圆说的缺口,为阴谋论的产生打开了窗口。
再如最新的「尸检已完成」,点开却是口袋10元钱、衣物破烂、遗体有腐败等,再无其他关键信息——诚然,公告需严谨也需要时间,但要么说全要么别说,勿以挤牙膏的方式引起更多猜测!
阴谋论该被批判吗?在正式结果出来前,每个人都可以在一定的限制下,表达自己对事件看法——至于为博眼球造谣、嫁接、拼凑之流,则另当别论。
若非要批判,那更应该反思所谓阴谋论存在的土壤:
一方面在于前面的「你说的我信不过」,另一方面还在于有些自媒体的“有意而为”。
03利弊共存的自媒体
自媒体不像端方需要满满所谓正能量,极尽所能地描绘出一片大好,他们界限更宽。
以事实为依据的端方不能说的,他们可以推测;涉及负面舆论不能说的,自媒体可以带着情绪写……
在限制变小的环境下,自媒体的内容更易读易懂,很多站在大众角度上思考问题的内容,往往引起认同
——但在这种情况下,有少数偏激的内容误导了人们,将有些猜测放大,甚至成为了事件背后尚无定论的「阴谋论」。
如果说自媒体将舆论引向负面评价是其弊端,那它对事件本身也有助推作用。
如果不是自媒体敢于发声、敢于猜测,并让人们在资讯平台中获得更多消息,那很多事情便无法引起这么高度的关注。
也正是自媒体与民众的步步紧逼,与各界人士在合理限度下的各抒己见,让端方表示:
举国关注,谁都不敢造假,谁也不能造假。如果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公权力的监督者与事件的密切关注者,则尽量保证客观理性,充分信任、合理质疑,静待结果。
04庇护下的脆弱的孩子
死者为大,家属悲恸!这话本不该说,但每一起悲剧,都该引起思考。
那就岔开事件本身,讲下《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一乐吧!
他是其母与何小勇之子,自小便被许三观嫌弃。卖完血带着二乐、三乐与其母下馆子,唯独不让一乐去——许三观觉得养了十来年的孩子竟是何小勇的,让自己成了被人笑话的乌龟。
一乐去找何小勇,生父不认并驱赶他;他沿着街谁给他吃的就认谁做爹。屡屡被拒绝后,他沿着家相反的方向走。
当以为他可能要去投河时,他饥肠辘辘地抹黑往家走。许三观在邻家门口发现后便一通大骂,背着他去吃面。
恰恰是这个11岁的流着何小勇的血的最被许三观嫌弃的孩子,成了最爱许三观的养子。
不要怕让孩子受委屈,敏感与脆弱,往往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
表白被拒跳河、考试作弊被发现后跳楼、玩手机被训斥自断等悲剧,偶有发生……
当然,校方难辞其咎。但当学校大都如是且无法改观之时,还得多从孩子身上着手。
—————结束语—————
这起事件很难,难以解决到乃至于,人们的声音成了刁难!不怕有多难,就怕没人以公仆的身份尽职尽责地管。
更怕的是电视剧都没敢拍的,在现实中上演;现实中鲜有发生的,天天都在新闻中轮播……
最后说一句挨骂的话:
宁愿这起事件出于胡同学自身,而不是各种假想的阴谋论真实存在——否则,这一粒灰尘,都可能落在每个人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