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几,孙觌又奉命提举南京(今商丘)鸿庆宫。高宗知道孙觌是为了朝堂筹款而得罪了地方引起纠纷,故而换个虚职。而这于孙觌可谓“因祸得福”。
君不知,鸿庆宫,原名圣祖殿,是祭祀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宋太祖赵匡胤在宋朝南京(今河南商丘)所建的赵宋宗庙。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记载:太祖未发迹时,“曾客游睢阳,醉卧阏伯庙。”据《宋史》记载,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七月,赵匡胤来商丘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而发迹,显德七年(960年)春便发生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开国皇帝。因他曾抽签问卜于宋州有“天子命”,又在宋州发迹,所以,国号为“宋”,因商丘主火,故被誉为火德皇帝。
赵匡胤登基后,念念不忘在帝喾祠抽签问卜之事,所以于开宝六年(973年)下诏大修了帝喾陵寝。宋真宗认为赵氏之所以得天下,是上应天命下顺民心,因此,于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又升应天府为南京,居陪都地位,至今商丘还有赵匡胤当年的拴马树和消闲避暑的清凉寺。
据《商丘县志》记载:“太祖名匡胤,姓赵氏,涿郡人。周显德六年为殿前都检点。七月为归德军节度使,明年春帅师御汉兵至陈桥驿,将士推戴,自立而还。遂代周受禅,改元建隆,定大号曰宋,以尝领于宋也。在位十七年。”
北宋有四京:宋朝建立初,沿五代旧制,以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为东京,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为南京,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以大名府(河北大名县)为北京。
商丘作为赵宋王朝的潜龙之地,有着其特殊历史地位。它是北宋陪都南京,在两宋历史上位置特殊,既是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又是南宋肇始之地。南都鸿庆宫在此的兴建,成为赵氏皇族朝拜之地,年年祭祀。即使赵构在南京称帝之前,也是先到鸿庆宫去祭祖方才登基,遂开高宗中兴之祥,由此开启南宋。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从东京(今开封)率众臣前来应天府(今商丘)圣祖殿祭拜先祖,下诏升应天府为南京。并赐宴三日,大赦天下,奖赏有功之臣,减免百姓有关赋税,使之成为商丘历史上的一件盛事。应天府上升为南京后,因宋太祖发迹于宋州,于是便在南京建“三圣殿”,奉祀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其父圣祖赵弘殷。
三圣殿又名鸿庆宫,真宗置直宫官奉祀,日事献酌。宋真宗颁布的《建鸿庆宫诏》。
宋代刘攽的《鸿庆宫三圣殿赋》更是详细阐述了建原庙于商丘的缘由,是因商丘古乃嬴姓赵氏的血缘圣祖伯益主要活动地域;嬴赵后裔赵匡胤在此“顺应天人”乘火德而称帝,是先祖伯益圣德之报。见宋刘攽 《鸿庆宫三圣殿赋》
根据宋朝的宗法礼制和官史制度,主管鸿庆宫事务的官员名称为提举,此职位虽说事务不多,平时比较清闲,但对此任此职位的人要求较高,多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学识渊博之人、级别较高之人。
凡任鸿庆宫提举的,要么是皇族,要么是德高望重之人,要么是文坛巨匠,如提举赵令稼是宋徽宗的堂兄弟,范仲淹的三子提举范纯礼(崇宁五年(1106年)后升为宰相,再如大书法家米芾、著名词人周邦彦于宣和二年(1120年)、博士游酢、龙图阁待制陆蕴、著名文学家晁补之、朱熹(于绍熙二年(1191年)等都先后任过鸿庆宫提举。
目前,依据史载查,居此位的还有:孙觌、郑獬、周邦彦、游酢、吴居厚、徐处仁、莫俦、黄畴若、晁补之、马默、欧阳真等。宋代诸多名人和鸿庆宫有密切交集,如苏颂在此朝拜后作有《元日鸿庆宫朝拜二十韵》。苏辙有《陪杜充张恕鸿庆宫避暑》。
鸿庆宫祭神敬祖的过程是非常隆重威严。所以,孙觌是非常看重大宋这个荣耀名份极高的头衔,因此,用南京鸿庆宫居士自居,并且是这么多大宋名人中唯一一个以“鸿庆”自居的宋人。
再说到“居士”,它的词义是:居出,梵语叫“迦罗越”。指代在家里修行佛法的佛家弟子。佛教传入我国后,“居士”虽然也用于称呼“积财而布施之士”,但一般情况下取它的本来意义“居俗而信佛之人。”
中国古代,虽未出家但信佛习佛的“居士”很多,唐代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我们习惯称之的苏东坡,其实是苏轼的号,苏东坡是苏轼辨识度最高的一个名号,即东坡居士;而且,这个名号还与白居易和黄州有关:
苏轼与唐代诗人白居易渊源颇深,对苏轼来说,他和白居易是异代神交相逢成知己。白居易曾被贬忠州作刺史,写过诗叫《东坡种花二首》。白居易也有一个诗意栖居地,东坡。苏轼于是自然就把黄州城东门外这块土地取名为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苏东坡这个名号由此诞生!
有人统计,苏轼一生使用过的和后世称呼他的名号,有70多个,如苏长公、苏和仲、苏学士、苏使君、苏眉州、玉堂仙、铁冠道人苏徐州、苏惠州、大苏等。但是苏东坡这一名号的辨识度是最高的,以至于后世一提起东坡或东坡周边,马上会想到宋代文坛巨擘苏轼,人们更愿意将苏轼称之为苏东坡。
苏轼的好友黄庭坚,晚号涪翁,也是居士。连大才女李清照,都好这口,号易安居士。还有辛弃疾,号稼轩。等等,还有许多。
孙觌也是在被贬地“鸿庆宫”给自己取名鸿庆居士,时年48岁,与恩师45岁苏轼取名东坡居士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孙觌的文集《鸿庆居士集》便以此来命名。从此,孙觌就以“鸿庆居士”自居。可见孙觌以“鸿庆居士”是多么骄傲和自豪啊。于是,写下《提举南京鸿庆宫谢表》”见影印文渊阁四库本《鸿庆居士集》卷九
孙觌还在汴京开封这里创造了一个成语:“呼风唤雨”。
到了南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马端临在其《文献通考》里,直接就把孙觌称为孙鸿庆,也是孙鸿庆这个梗的源头。
所以,不论是孙觌自己,还是著名学者都非常认可孙觌这个名份。例如:“汪彦章《浮溪集》六十卷,陈氏曰:翰林学士婺源汪藻彦章撰。四六偶俪之文,起於齐、梁,历隋、唐之世,表章诏诰多用之。然令狐楚、见《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八·经籍考六十五云曰:
李商隐之流,是为能者,殊不工也。本朝杨、刘诸名公,犹未变唐体,至欧、苏始以博学富文为大篇长句,叙事达意,无艰难牵强之态。而王荆公尤深厚尔雅,俪语之工,昔所未有。绍圣後,置词科,习者益众,格律精严,一字不苟错,若《浮溪》,尤其集大成者也。
孙鸿庆序,言其文贯穿百氏,网罗旧闻,文从字顺,体制亦浑然不见刻画,如金钟大镛,叩之辄应。当大典册,深淳雅健,追配古作,所谓常、扬、燕、许诸人皆莫及也。”见《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八·经籍考六十五
还有“《吕吉甫集》二十卷,晁氏曰:吕惠卿字吉甫,闽人。王安石执政,擢参知政事。元祐初谪知福州。绍圣後累领藩镇。有《庄子解》。为文长於表奏。後村刘氏曰:考亭论荆公、东坡门人,宁取吕吉甫,而不取秦少游辈,其说以为吉甫犹看经书,少游翰墨而已。 孙鸿庆序其文,谓辞严义密,追古作者。”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鸿庆居士集》卷三十三
除了称孙鸿庆,还有称鸿庆尚书的,见程俱《天宁潜老以山中春莫三诗投鸿庆尚书末章见及次韵答之》其二 当年白尚书,居士众称首。魔军坐调伏,消散如拉朽。何如丹阳侯,法鼓开听牖。方当与天游,岂复为物囿。”
最后,孙氏后世尊称孙觌为鸿庆公,据康熙丁丑年(1697年)《孙氏世谱序》记载:“宋有乐善公,始卜居毗陵郡(常州)城东南之西徐里,自宋大儒鸿庆公孙觌始。所以着孙第桥之派。”据乾隆戊子(1768年)《孙第桥孙氏重修族谱序》记载:“分三大支,有前分、中分、后分。前分之中,有礼嘉桥分、大河头分等。中分之中,则分为杨桥分。后分之中,则分为马口分等。虽散处异地,皆鸿庆公一身所分也”。
又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孙氏又修宗谱序》记载,“我孙氏世家金陵,宋兴师下江南,始徒常州之武进。至第六世,而我鸿庆公文章、事业冠于当时,致政后居马迹(山),晚迁西徐”。见影印文渊阁四库本《鸿庆居士集》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