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公布了联赛第二期裁判判罚评议,说实话这事儿挺意思的,三个判罚被拿出来评,各种人齐聚一堂,七嘴八舌地讨论到底谁对谁错,有点像村口的评理会,只不过换成了足球这个大舞台而已。
裁判这活儿干得真不容易,每次一哨吹响就是千万人的目光聚焦,而现在足协搞出这评议制度,连裁判也得想还挺讽刺的,你说是不是,裁判在比赛时雷厉风行地做决断,事后却得被人挑着毛病说这错那错,仿佛一个威严的班主任突然被叫到校长办公室训话一样尴尬。
我老觉得这些评议结果公布出来对当场裁判心理打击不小,你想想,一个人辛辛苦苦做决定,结果几天后被官感觉得多难受,就像你以为自己期末考试及格了结果老师贴出来的成绩单上写扎心。
评议组到底是些什么人,文章里说是中国足联纪检人员加上两位社会和媒体界的足球社会监督员,这组合听起来就很奇怪,纪检的懂球吗,媒体的够客观吗,大家凑一块儿七嘴八舌地评判,难不成比现场裁判还了解足球规则?
我想知道这种评议结果到底有什么用,改变不了比赛结果,抚平不了球迷情绪,说不定还会给裁判群体增加心理负担,对未来判罚产生犹豫,万一哪天裁判集体消极怠工怎么办,毕竟没人喜欢自己的工作成果事后被公开批评。
VAR这玩意儿真是足球界的双刃剑,本来是为了减少误判,结果有时候反而增加了争议,就像文中提到的周定洋那个红牌,VAR介入反而搞错了,结果评议组又说VAR错了,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评议组的结论和主裁判、VAR都不一样,那到底谁才是对的,理吗,这不就陷入无限套娃了吗?
还有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足协只拿三个判罚出来评议,是不是其他判罚都完美无缺,还是说只有这三个最有争议最能吸引眼球,总觉得这选择有点刻意而为之的味道。
评议组认为艾迪的铲球没问题,这个判断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因为足球比赛中的身体接触本来就很难界定,在中国足球语境下,防守队员碰一下前锋都可能被吹成犯规,结果这次张玉宁被铲倒了反而说不是犯规,这转变挺大的,我猜国安球迷看了评议结果肯定直呼不公。
张玉宁倒地没得到点球,这事放在以前绝对要被炒作成中国球员在本土联赛受歧视的典型案例,现在倒好,官方直接认定判罚准确,这下子网上的阴谋论者该改口了。
评议组的说法是艾迪先碰到球,之后因为惯性才接触张玉宁,还强调艾迪有收腿动作,这说法听起来挺专业的,不过我就好奇,他视艾迪的心理活动?
球员在场上争抢那一刻肯定是本能反应,哪有时间考虑要不要收腿,我感觉评议组的解释有点过度解读了,就好像他们能看穿球员脑子里想什么似的。
这个判罚让我想起了国际比赛中对中国队的判罚,经常是外国球员铲倒中国球员不算犯规,中国球员稍微碰一下就被吹,难道这次是学习国际标准了?
VAR没介入这事也挺耐人寻味,要么是VAR裁判真觉得没问题,要么是不敢介入改判,毕竟改判点球可能会引发更大争议,尤其是在比赛最后阶段。
足球规则本身就有很大的解释空间,同样的动作,不同裁判可能有不同判断,这也是足球魅力的一部分,如果所有判罚都能精确到毫米级别,那这项运动可能就失去了一些人情味。
我倒是挺想知道张玉宁本人看到这个评议结果后是什么反应,估计心里一万个不服气,毕竟球员当时的感受最真实,他觉得自己被犯规了就是被犯规了,无论官方怎么评议。
周定洋这个红牌事件是这次评议中最有意思的案例,VAR介入后反而判错了,这不是打VAR的脸吗,搞了半天,技术手段也不一定比人眼靠谱。
我总觉得中国足球对周定洋特别关照,好像因为他是归化球员,所以裁判对他特别严格,动不动就黄牌红牌伺候,这次评倒是挺意外的。
评议组的说法是周定洋有触球机会,踩踏是因为动作稍慢才发生的,还强调他有屈膝动作,这些细节判断挺专业的,但问题是现场裁判在瞬间判断中哪能看这么细。
我猜现场裁判看VAR回放时可能被慢动作误导了,慢动作下的踩踏看起来总是更恶劣,所以做出了错误判断,这也反映了VAR使用上的一个普遍问题,慢动作回放会扭曲人的判断。
足球比赛中的身体接触本来就是灰色地带,尤其是在中国足球这种身体对抗相对较弱的环境下,裁判更容易对身体接触敏感,对周定洋出示红牌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文化差异。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周定洋不是在中超踢球,而是在英超踢球,这种程度的踩踏肯定连黄牌都不会掏,这就是不同联赛的判罚标准差异。
足协这么一评议,等于承认了裁判和VAR都错了,那比赛结果怎么办,蓉城因为少一人可能影响了最终比分,这种损失谁来弥补,评议结果再权威也改变不了既定事实啊。
周定洋的这张红牌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足球裁判成长过程中必经的教训,反映了我们在VAR应用上还不够成熟,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和标准统一。
杨帆的这个踩踏判罚有点意思,评议组认为是成都蓉城球员先倒地,杨帆踢球造成的接触,这种解释听起来有点像在甩锅给被踩的人,意思是你不倒地就不会被踩了?
我有点困惑的是,同样是踩踏,周定洋的被认为判罚错误,杨帆的被认为判罚正确,区别到底在哪里,难道是因为杨帆踩得轻,周定洋踩得重吗?
评议组提到成都蓉城抬腿动措辞很有意思,仿佛在说被踩的人也有责任,这让我想起球比赛中身体接触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界定这种接触的性质,是意外还是恶意,是必然还是可避免的,这种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裁判的主观感受。
杨帆这球没被判犯规,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足球在向更身体化、更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前这种接触在中超可能直接就被判犯规了。
踩踏这种动作在足球场上其实很难完全避免,尤其是在激烈争抢中,球员注意力都在球上,很难同时注意脚下,这也是为什么足球比赛中带鞋钉是为了增加抓地力而不是为了防护。
我挺好奇杨帆和周定洋看到这个评议结果会怎么想,一个被认为判罚正确,一个被认为判罚错误,同样是踩踏动作,待遇却天差地别。
评议组对杨帆这球的解释用用得挺好的,足球场上确实有很多意外接触,如果都较真的话,每场比赛可能都要判罚几十次才够。
评议组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这种形式也挺有意思的,不知道是不是疫情后遗症,还是为了节约成本,反正看起来不如面对面讨论来得直接。
中国足联纪检人员参与评议,这点很有中国特色,在其他国家的足球评议中很少见到纪检部门的身影,这是不是暗示着足球判罚背后可能有腐败问题?
两位社会和媒体界的足球社会监督员列席旁听,这个设置感觉像是为了增加公信力,但问题是,这些人的足球专业水平如何,能否真正理解足球规则的精髓?
评议采用集体讨论和单独发表意见相结合的形式,这种方式听起来很民主,但在实际操作中,强势人物的观点往往会影响其他人,不知道这个评议组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很好奇这种评议结果发布后,对未来的裁判判罚会有什么影响,会不会导致裁判更加谨慎,甚至在某些关键判罚上犹豫不决?
评议结果对球迷的价值在哪里,能平息争议吗,恐怕未必,反而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讨论,毕竟评议组的意见也只是意见,不具备绝对权威性。
我想,足协搞这个评议制度,与其说是为了提高裁判水平,不如说是为了应对社会舆论压力,给球迷一个交代,表示我们足协是重视公平公正的。
这种评议制度在国际足坛并不常见,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足球环境的特殊性,以及足协对舆论的重视程度。
足球规则本身就存在很多灰色地带,尤其是在身体接触判断上,很难有绝对的对错,这也是为什么不同裁判会有不同判断的原因。
VAR技术的引入本应减少争议,但实际上有时候反而增加了争议,就像周定洋的红牌案例,没VAR可能就不会出红牌,结果VAR介入反而判错了。
中国足球的裁判水平一直被诟病,但问题可能不仅仅是裁判个人能力问题,而是整个裁判体系、培训机制、考核标准等方面都需要完善。
足球规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执行会有差异,比如英超的身体接触标准就比中超宽松很多,这种差异也导致了判罚争议。
我总觉得中国足球的裁判判罚太受舆论影响,好像时时刻刻都要考虑媒体和球迷的反应,这种心态肯定会影响判罚的客观性。
足球比赛中的很多判罚其实是主观的,裁判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做出判断,这种主观性也是足球魅力的一部分,如果完全机械化,足球可能就失去了一些人情味。
评议制度能否真正提高裁判水平还有待观察,毕竟事后诸葛亮和现场决策是两回事,裁判在场上只有几秒钟时间做判断,而评议组可以慢慢讨论。
也许足协应该更多地关注裁判的培训和成长,而不仅仅是事后评议,毕竟预防比纠错更重要,培养出高水平的职业裁判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足球比赛中的判罚争议可能永远不会消失,这也是足球的魅力所在,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展让判罚争议被无限放大,一个小小的判罚失误可能会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这种压力对裁判来说是巨大的。
我想知道这种公开评议对裁判心理会有什么影响,会不会让他们在未来的比赛中更加谨慎,甚至害怕做出关键判罚?
VAR技术在中国足球的应用显然还不够成熟,需要更明确的介入标准和操作规范,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增加而不是减少争议。
评议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伤害裁判的权威性和自信心,进而影响整个比赛的公正性和观赏性。
也许我们应该接受足球这项运动的不完美性,包括裁判的失误,这些都是足球魅力的一部分,过度追求完美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球迷的情绪化反应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也应该尊重裁判这个角色,理解他们工作的难度和压力,而不是动不动就口诛笔伐。
最后,足球比赛的本质是娱乐和竞技,判罚争议再大,也不应该掩盖这项运动的乐趣,毕竟足球带给我们的快乐远大于那些短暂的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