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三年(251年)春,项城郊外的贾逵祠前,白发苍苍的王凌举起毒酒。他望向洛阳方向,悲怆高呼:"贾梁道!王某今日以死明志,九泉之下无愧大魏!" 这位七十九岁的四朝老臣,用最决绝的方式,为曹魏江山献上了最后的忠诚。
建安五年(200年),许昌丞相府前的石阶上,戴着刑具的王凌奋力挥动扫帚。路过的曹操勒马驻足,想起十八年前长安城头悬挂的王允首级,叹道:"王司徒若有此侄,当慰九泉。" 当即下令赦免其罪,擢为丞相掾属。
黄初三年(222年),广陵江面战鼓震天。时任扬州刺史的王凌亲冒矢石,大破东吴全琮。此战不仅巩固了曹魏东南防线,更让他在军中威望日隆。正始年间(240-249年),王凌与外甥令狐愚分掌淮南兵权,成曹魏东南柱石。
嘉平元年(249年)冬,寿春城飘着细雪。王凌将密信投入火盆,对病榻上的令狐愚沉声道:"司马懿欺主寡孤,吾等当迎立楚王。" 他们选中曹操之子曹彪,不仅因其年长才高,更因楚地临近许昌——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龙兴之地。
然而天不假年,令狐愚突然病逝。派往洛阳联络其子王广的信使,反被司马懿截获。当王凌以"防吴"为名请调兵马时,司马懿的回信已暗藏杀机:"公劳苦功高,剿贼之事不劳亲往。"
嘉平三年四月,司马懿亲率大军压境。王凌望着江岸连绵的"司马"旌旗,知大势已去。他单舟出迎,并非畏死,只为保全淮南将士。被押解北返途中,每过一地,百姓皆焚香泣拜。
项城贾逵祠前,王凌想起这位故友当年拥立曹丕的壮举,忽觉历史轮回如此讽刺。他服下藏在玉带中的鸩毒,用最后的力气刻下血书:"凌死,魏室益危矣!" 正如其所料,十五年后司马炎篡魏,而淮南这片土地,还将见证毌丘俭、诸葛诞的相继起兵。
王凌的悲剧,不仅仅是曹魏忠臣的末路,更是门阀政治崛起的缩影。当世家大族逐渐掌控权柄,那些坚持"汉官威仪"的老臣,终将成为新时代的祭品。这般孤忠,在魏晋禅代的洪流中,愈发显得悲壮而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