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上御勤政殿,召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等入见,宣示恩命,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建元嘉庆元年。
谕:朕寅绍丕基,抚绥方夏,践阼之初,即焚香默祷上天,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其时亦未计及寿登八旬有六也,自临御以来,仰荷昊苍垂佑,列圣贻庥,寰海昇平,重熙累洽,御禹之年,庆周甲子,敬念维天维祖宗,所以付托在予者,至重且钜,于继体授受之际,曷敢不倍切兢兢,朕前此不即立储之由,节经颁发谕旨,反覆申明,盖以历观史册,三代而下,由汉迄明,储贰一建,其弊百端,前鉴具在,我朝太祖、太宗、世祖俱未豫立储位,惟圣祖仁皇帝,曾以嫡立理密亲王为皇太子,后竟为宵小诱惑,兼患痼疾,不克只承,其时大臣中曾有以国本应行建立陈请者,仰蒙皇祖圣裁独断,训谕特颁,不复册立,迨传位皇考,十三年励精图治,内外肃清。
雍正元年,皇考即亲书朕名,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扁额之上,又另书密缄,常以自随。朕缵绍鸿业,六十年间,景运庞洪,版图式廓,十全纪绩,五代同当,积庆骈蕃实为史册所罕觏,此皆仰赖皇祖、皇考贻谋燕翼,用能启佑后人,绥兹多福,朕钦承家法,践阼后,亦何尝不欲立嫡,以皇次子为孝贤皇后所生,曾书其名,遵皇考之例,贮于正大光明扁上,不意其蚤年无禄,不能承受,曾同大臣等启缄阅看,赠为端慧皇太子,此中外所共知者。
嗣于癸巳年冬至,南郊大祀,敬以所定嗣位皇子之名,祷于上帝,并默祷所定嗣位皇子,倘不克负荷,即降之罚,俾臣得另简元良,以为宗祏延远无疆之福。又于盛京恭谒祖陵时,敬告太祖太宗在天之鉴,是朕虽不明立储嗣,而于宗祏大计,实早为筹定,特不效前代之务虚文而贻后患耳,夫建储一事,三代以后建立嫡嗣,旧制相沿,具载史册,若以此等历代踵行名正言顺之事为非,则朕亦非读书稽古之人矣,设名分未定,或致如前史夜半宫中出片纸之语,其流弊更不可言。
方今纲纪肃清,宫府一体,历代权奸妇寺诸秕政,绝无其事,断不致因储位未早宣示,致滋他虑,我子孙果能效法祖宗,及朕之敬天勤民,敕几亲政,即不明诏立储,实可万年无弊,然此言即朕自问,亦不敢自以为是,千万世后,必有以为非者,且今其平心观我祖宗及朕所行,与国家之得实益,政治之享太平与否可耳。
朕诞膺大宝,今六十年矣,回念践阼时默祷上帝之语,并追忆朕年五旬后,曾于圣母皇太后前奏及归政之事,彼时蒙圣母谆谕,以朕躬膺付托之重天下臣民所系望,即至六十年亦不当传位自逸。次晨,朕即以圣母所谕默奏上帝,若能长奉慈宁,寿跻颐庆,朕亦何敢复执前愿,乃自丁酉年以来,所愿既虚,于是仍冀得符初志,兹天恩申锡,竟获周甲纪元,寿跻八旬开五,精神康健,不至倦勤,天下臣民、以及蒙古王公、外藩属国,实皆不愿朕即归政,但天听维聪,朕志先定,难以勉顺群情,兹以十月朔日颁朔,用是诹吉于九月初三吉日,御门理事,召皇子、皇孙、王公大臣等将癸巳年所定密缄嗣位皇子之名,公同阅看,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用昭付托,定制孟冬朔颁发时宪书,其以明年丙辰为嗣皇帝嘉庆元年。
俟朕长至斋戒后,皇太子即移居毓庆宫,以定储位,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着赠为孝仪皇后,升祔奉先殿,列孝贤皇后之次,其应行典礼,该衙门查照定例具奏。皇太子名上一字,改书颙字,其余兄弟及近支宗室一辈,以及内外章疏,皆书本字之永,不宜更改。清书缺写一点,以示音同字异而便临文。
至朕仰承昊眷,康疆逢吉,一日不至倦勤,即一日不敢懈弛,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岂非国家天下之大庆,至郊坛宗社诸祀,朕年开九袠,于登降拜跪仪节,恐精力稍有未充,不足以将诚敬,自应嗣皇帝亲诣行礼。部院衙门并各省具题章疏,及引见文武官员寻常事件,俱由嗣皇帝披阅,奏知朕办理,为朕分劳,庶得更遂怡养,幸跻期颐,勉副天下臣民之望,尤所至愿,现届归政之期已近,所有册立皇太子典礼一切虚文,俱不必举行,其明年归政一切典礼仪文,着军机大臣会同各该衙门,敬谨条议以闻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以上内容引自《清高宗实录》。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85岁的乾隆帝宣布立皇十五子永琰(继位后改名为颙琰)为皇太子,并定于明年正月禅位于永琰,自己为太上皇。
在诏书第一段,乾隆帝便是解释道他为什么要立永琰为皇太子,并且禅位,因为乾隆帝十分崇拜祖父康熙帝,在位时也是处处效仿康熙帝,所以他在登基时,便焚香默祷如果可以侥幸在位60年,那为了表示对祖父康熙帝的尊重,不敢与康熙帝在位的61年一样,所以届时会传位于儿子。
不过乾隆帝并非心甘情愿的退位,首先他许这个愿望时就有些侥幸心理,他的祖父康熙帝是8岁登基,在位61年,于69岁驾崩,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父亲雍正帝是45岁登基,在位13年,以58岁的年龄驾崩,乾隆帝登基时25岁,在平均寿命很低的古代,而且父亲享年58岁的情况下,乾隆帝想要在位60年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他才那样默默祈祷,并且认为自己很难活到85岁,结果没想到乾隆帝遗传了母亲孝圣皇后(享年86岁,为清代皇太后之中最为长寿者)的长寿基因,因此最后竟然享年89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长寿的皇帝。
当真正在位60年以后,乾隆帝自然是很高兴,不过他本人有较强的权力欲望,但凡一息尚存都不愿意放弃最高权力,都要亲自处理政务,因此他心里其实并不想真正的退位,不过他继位之初就默默祈祷,违背心中誓言也不合适,更何况在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处理金从善建议立储和立后,并且要求乾隆帝下罪己诏的案件之时,乾隆帝曾在谕旨中明确说道:“昔皇祖(康熙帝)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所以乾隆帝的补救之道就是该退位还是要退位的,但是绝对不放权,因此他在诏书最后一段说道“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自己依旧要亲力亲为,嘉庆帝不过是实习皇帝。而在之后的太上皇生涯之中,乾隆帝的确做到了乾纲独断,嘉庆帝身为儿皇帝,并没有任何实权,直到乾隆帝病逝,嘉庆通过迅速除掉“二皇帝”和珅立威,才真正的掌握了皇权。
乾隆帝立皇十五子为皇太子,并且禅位,对于他来说,还有两大好处。
一是纵观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十多位太上皇,一般情况下或是并无实权,或是虽有实权,但控制的不过是幼龄皇帝。像乾隆帝是年龄最大,拥有绝对实权的皇帝,并且他控制的是已经36岁的嘉庆帝,这样可谓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乾隆帝在自己御制诗文之中,志得意满的自夸道这是“实为千古吉祥盛事”、“尤属旷古所未有”,认为这样的成就可谓旷古未有。
当然也不是没有与乾隆帝相似的例子,像宋高宗也是提前禅位于宋孝宗,宋孝宗登基时为35岁,也是人到中年,不过因为宋孝宗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后,距离帝系已经很远,本来是没资格继承皇位的,但是宋高宗收他为养子,并且禅位于他,可以说宋孝宗的皇位合法性是来源于宋高宗,加之宋孝宗是极度孝顺之人,所以宋高宗退位以后依旧具有一定实权,不过宋孝宗也是拥有一定实权,并非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因此宋高宗只是拥有一定实权,并非依旧乾纲独断,这点是远不如乾隆帝的,而宋高宗这个属于特例,像太上皇和皇帝双方都有实权,还可以融洽相处的例子还是很罕见的。
而乾隆帝也是清朝十二帝之中,唯一一位实行内禅之人,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内禅的皇帝,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二是乾隆帝身为汉化程度相当深的皇帝,他应该并不喜欢父亲雍正帝创建的秘密立储制度这样暗地择君的方式,想要堂堂正正行使汉式皇帝的建储权,所以他以此来完成生前建储之事。
这也是之前清朝历代皇帝所没有做到的,清太祖努尔哈赤没有生前立储,清太宗皇太极亦是没有,清世祖顺治帝同样没有,康熙帝则是有些复杂,先是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度,想要堂堂正正行使建储权,但是随着太子胤礽两立两废宣告失败,之后如同之前皇帝一般没有生前立储,雍正帝则是创建秘密立储制度,到了乾隆帝是与众不同的成功完成生前建储,这点超越了他所崇拜的康熙帝,亦是超越之前清朝诸帝,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成就。
很多人都说乾隆帝是冷血的政治机器,这点通过诏书第三段就可以看出,乾隆帝自己说道在南郊大祀时,他将默定储君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的名字默默祈祷上帝,意思如果他不是做皇帝的料,不能承担起治理国家的担子,那就降下惩罚带走他吧,不要耽误自己时间,以好使自己再找一位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乾隆帝是十分冷血,竟然诅咒儿子不是当皇帝的料就赶紧去死。从皇帝角度来看,乾隆帝是一位合格到极致,犹如机器人一般冷静的皇帝,是严格按照帝王之才的标准,想要挑选一位好的皇位继承人,以至于不惜诅咒儿子,所以乾隆帝真当得起冷血的政治机器这个又贬又褒的评价。
当然乾隆帝之所以冷血,之所以选择了自己不太满意的嘉庆帝,跟他之前选择的储君或是早夭或是英年早逝而失败的经历有关,在处理金从善案件的谕旨之中,乾隆帝还提及失败的立储事情:“乾隆元年,朕效法前徽,以皇次子(永琏)为孝贤皇后所出,人亦贵重端良,曾书其名,立为皇太子,亦藏其名于正大光明扁内,未几薨逝,遂将前旨彻出,明示众人,谥为端慧皇太子,不复再立,且皇七子(永综)亦皇后所出,又复逾年悼殇。而以长以贤,则莫若皇长子(永璜)、皇五子(永琪),亦相继病逝,设如古制之亟亟有册立之事,则朕在位而前星四陨,复成何事体,故不得不慎也。”
这段话表示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密定皇十五子为储君之前,乾隆帝曾经立发妻孝贤皇后所生的皇次子也就是嫡长子永琏为储君,并且之后考虑过皇七子也就是嫡次子永综,还有论长为最长的皇长子永璜和论贤为最贤的皇五子永琪,可惜这两位皇子也是英年早逝,最后看似有17子,其实选择并不多的乾隆帝,才在有限的几个选择之中,选择了相对综合素质较高,成熟稳重的嘉庆帝。
乾隆帝曾经考虑过的这四位人选中,以皇五子永琪最为出名,这位皇子在今天的清宫剧中也是不时露脸,其中以经典老剧《还珠格格》中苏有朋饰演的五阿哥永琪知名度最高。乾隆帝是如此评价这位爱子:“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觉贵重,汉文、满洲、蒙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
皇五子永琪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病逝,享年26岁,属于是英年早逝。在病重期间,乾隆帝为了以冲喜方式留下这位爱子,破例封其为和硕荣亲王,这是除却过继出去的皇子,最早享受生前被封为亲王爵位待遇的皇子,不过即使这样也没有留住永琪的生命。
正是因为在嘉庆帝之前,乾隆帝心中的皇位继承人选或是早夭或是英年早逝,所以他都是有些麻木和冷血,因此可以说出诅咒儿子若不是帝王之才便去死的冷血话语。
这份诏书之中除却乾隆帝自夸的十全武功等功绩之外,还有一个特色,那便是暴露出乾隆帝对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矛盾心理。
乾隆帝曾经两次批评嫡长子继承制度,并且进一步完善秘密立储制度,明确后世要传承此法,但是对于嫡长子继承制度,他还是深受影响,认为立嫡子为储君乃是天经地义,所以在诏书中第二段说道:“朕钦承家法,践阼后,亦何尝不欲立嫡,以皇次子为孝贤皇后所生,曾书其名”。在第三段说道“夫建储一事,三代以后建立嫡嗣,旧制相沿,具载史册,若以此等历代踵行名正言顺之事为非”。
这说明乾隆帝是想要以嫡子继承皇位,完成祖父康熙帝所没有完成之事,奈何势不可为,发妻所生两位嫡子都是早夭,第二任皇后那拉氏所生的皇十二子永璂身为嫡三子,本来有望皇位,奈何那拉氏因剪发而触怒乾隆帝,最后被不废而废,永璂受到牵连,不只是实际上失去嫡子身份,甚至连普通的庶子都不如,受到乾隆帝的极致冷落,最后年仅25岁便郁郁而终,乾隆帝的嫡子继承皇位之梦最后彻底破碎,只能选择皇十五子继承皇位。
在皇帝名字避讳一事上,乾隆帝还难得表现出来细心温柔的一面,他的父亲雍正帝登基以后,展现了霸道一面,将名字避讳的范围扩大到亲兄弟范围,将诸兄弟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字,最后只有他视为真正兄弟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在死后,由雍正帝特意下旨将“允”字改回为“胤”字,某种程度上来说,说明雍正帝真正认可的兄弟只有胤祥一人矣。
而乾隆帝对于避讳一事并没有那么看重,而是为了方便天下臣民,因此在册立皇十五子为皇太子的诏书中,下令将其名字从“永琰”改为同音的生僻字“颙琰”,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其他要改的人改了,等于是让皇帝主动改名为生僻字,方便臣民避讳,并且自此成为定例,也算是惠及了天下臣民。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还有吐槽、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