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自行北撤印度,却把中国远征军当作掩护部队,留在缅北前线

志彬说武器 2024-07-13 03:36:53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9日,美英两国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1月16日起,日军从泰国越境向缅甸发起攻击,并一步步向首都仰光逼进。当时,中国抗日战场的最后一条重要国际通道——滇缅公路,正是从仰光港口接收物资,再用汽车沿公路送至云南省会昆明。

因此,在缅甸危急的关头,国民党政府应英国殖民当局请求,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支援作战。但因道路艰险,又缺乏充足的交通工具和给养,远征军主力直至3月中旬才到达前线,但仰光已于3月8日失守,只能退守缅甸北部地区,防止日军北上中缅边境,威胁我西南大后方的安全。

为了统一指挥,3月12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正式设立。辖第5、6两个军。由于司令官卫立煌未到任,只能由副司令官、第5军军长杜聿明代理。第5军下辖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新编第22师(师长廖耀湘),第96师(师长余韶)及游击支队(下辖两团新兵,司令黄翔);第6军(军长甘丽初)下辖第49师(师长彭璧生)、第93师(师长吕国铨)、暂编第55师(师长陈勉吾)。

4月2日蒋介石又改派罗卓英担任远征军司令,并增调张轸第66军入缅,编入远征军战斗序列。该军下辖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新编第28师(师长刘伯龙)、新编第29师(师长马维骥)。至此,中国远征军入缅部队总数达10万人,其中第5军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新38师系税警总团改编,清一色德式装备,在中国抗日战场艰苦卓绝的时刻,抽调如此精锐的部队投入缅甸战场,中国方面可谓仁至义尽。

可惜,驻缅甸的英国军队并不领情。日军进攻前,英军不愿其他势力进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军队入缅,使得10万精锐只能在中缅边境闲置。1942年1月初日军展开进攻后,英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但英军并未将前来助战的中国军队当成友军、援军,反而当成掩护自己撤退的炮灰。

1942年3月16日,中国远征军在缅北重镇同古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接触;短短两天后,即1942年3月18日,英缅第1师最后一个旅撤到卑谬,包括英缅军第1师,英印军第17师,英澳军第63旅,英装甲第7旅等英军部队均开始向印度撤退,将中国远征军留在缅甸北部阻挡日军追击。10万零3千国军健儿不远千里从中国战场赶来,却被英军当做后卫部队使用。

尽管如此,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征战期间,依然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等胜利。尤其是仁安羌解围战,新38师在师长孙立人带领下不但反攻收复了任安羌油田,还解救了被围的7千英军及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成功掩护英缅第1师和英军第7装甲旅等主力部队向北撤退。英国官方将此次战斗称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并将4月20日当天定为“光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

0 阅读:0

志彬说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