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20家,新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270家
■新获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家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过去一年,张家口市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持续培育和引进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京西智控张家口基地6 0 0万支智能悬架工厂效果图
壮大创新主体
瞄准集群发展
2024年4月9日,京西智行张家口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上榜全球“独角兽”企业,并成为该榜全球唯一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
京西智行凭啥成为“独角兽”?凭的就是硬核科技。公认比较先进的连续阻尼减震器、空气悬架、磁流变减震器,甚至是全主动悬架系统。这些先进或代表悬架未来的产品都在京西智行张家口基地生产制造。据了解,磁流变减震器科技范儿十足,是他们的独家专利,利用电磁反应,以来自监测车身和车轮运动传感器的输入信息为基础,做出毫秒级的路面实况快速响应,从而保证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一直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京西智行不仅填补了我市汽车产业链底盘产品空白,对带动产业升级和产业链聚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的南山汽车产业基地,已形成集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汽车物流、汽车金融等为一体的集群化发展格局。
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集群式发展可以通过产业链、供应链高效配合与协同创新,促进优质要素资源在特定区域内优化配置,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
聚焦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品牌建设、工业设计等12条发展路径,我市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共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24个。宣化区岩土工程装备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张北县风光储电力生产产业集群、怀安县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被认定为河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科创成果赋能
助力产业升级
2024年12月16日,全球首条氢冶金绿色汽车板连铸生产线在河钢集团张宣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投产,这对钢铁工业绿色发展意义非凡。
两年前,2022年12月16日,河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线贯通,这是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的重要里程碑。之后,河钢一直在拓展氢冶金的应用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他们把直接还原铁用在张宣科技特材产线上。以直接还原铁为原料,生产的绿色高端模具钢畅销国内外。以模具钢为代表,至2024年12月16日,张宣科技特材产线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5%。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是推动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发展的有力抓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广阔场景。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5G、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大力培育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京西智控张家口基地智能化数字化生产建设等22个项目入选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重点培育项目;蒙牛特仑苏(张家口)乳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入选省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等。
同时,我市不断健全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4年,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等多部门密切配合,联手推动,从全市2.1万家生产经营良好的中小企业中,筛选1833家组成企业培育库,分级筛选培育重点企业,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家、新认定创新型中小企业270家。全市累计获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168家。
华泰矿冶机械、骞海鼓风机、新烨工程等11家企业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万丰冶金备件、秦淮数据等12家企业市场占有率或行业领域在全国排名第一。
引育科技人才
推进协同创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子。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力度,注重人才的引育和使用,打好“人才牌”。成立冰雪、葡萄酒、汽车3个产业人才联盟,紧盯产业发展所需,以行业主管部门为龙头,集聚200余家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和近百名行业顶尖专家,优化整合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等人才载体。
针对企业数字化升级人才需求,我市进行针对性培养。支持高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专业技术人才。依托省级劳务品牌“张垣汽车智造人”累计培养7100余名技能人才。同时,以设备上云为重点,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去年年初,研究制定《张家口市推进企业工业设备上云工作专项行动方案》,全力推进255家重点企业工业设备上云工作。
同时,张家口市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加快“京津研发、张家口转化”,2024年1-10月共吸纳京津技术合同161份、成交额30.38亿元,同比增长42.3%。“智能路网多模态大模型算力需求场景”等3个项目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发布,成功谋划绿色氢能、低空经济等29项“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首批推进场景。发挥省级创新联合体技术攻关作用,累计争取省级项目47项,登记科技成果164项,开展成果评价73项,推动形成了“氢冶金直接还原”“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等一批标志性技术。我市还坚持“企业+高校”协同共建创新平台思路,组织重点科技型企业申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省级创新示范项目,省级产业创新联合体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同比增长16.2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同比增长17.14%。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登记质押融资金额分别同比增长41.35%、92.32%。
(记者 张凤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