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欣赏,民国时期的镇江风情

老梁历史 2024-12-12 10:18:32

民国时期的镇江西津渡口

上图为民国时期的镇江西津渡口,渡口位于城西,舟辑往返,由于地处交通咽喉,战略地位重要,曾是漕运枢纽,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即使后来的津浦铁路取代了过去大运河的运输功能,但西津渡在中国文人笔下的描述中,仍充满了无比的情怀。清代诗人的诗句:“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道出了西津渡口昔日的繁盛景观。

金山寺慈寿塔

民国时期,镇江金山寺的慈寿塔伫立山顶,塔身为砖身木檐的楼阁式建筑,七级八面,宝塔珍藏有苏东坡的玉带,周代铜鼎,文徵明《金山图》(1900)修建而成。右方建筑为藏经楼,左侧有“马头墙”,高低错落,颇具风格。

寒冬时节的镇江老城

上图为民国时期镇江城的寒冬季节,白雪皑皑,冷空气仿佛形成一道白茫茫的雾纱,覆盖着远方的天色和屋宇,被白雪覆盖的屋顶和山墙,形如小丘般错落有致,或许是由于天寒地冻,路上杳无人迹,冷冷清清,却也有着一番老城所特有的苍茫韵味!

慈寿塔上俯瞰金山寺

民国时期,金山寺是镇江代表建筑之一,从慈寿塔上俯瞰,寺庙重重殿宇,结构复杂,规模宏大,中国佛教禅宗四大名寺之一,《白蛇传》中,水漫金山便以此为故事背景。

金山寺内的一场佛事

上图为民国年间镇江金山寺内的一场佛事,照片上看,僧侣身披袈裟,手持法器,供桌前一个带瓜皮帽的小孩手里拿着香火,照片上看,这场佛事还是比较隆重的。

大街上的同裕酱坊

上图为民国时期,镇江市大街的情景,同裕商号门前刻着偌大的“酱园”、“醋坊”字样,反映了镇江浓厚的制醋特色,人行道上有临时摊贩贩卖醋料。酱园专门出售或制作酱油、酱菜,而香醋“香醋摆不坏”是镇江三怪之一,以“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而味鲜”闻名。这些店铺多是前店后坊,地道而讲究的制作工艺为镇江醋酱赢得美誉。

镇江定慧寺

上图为民国时期的定慧寺,定慧寺位于焦山,全盛时有庙殿近百间,僧侣万众,有着“历代祖庭”之誉,基本上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原名普济寺。元代时称焦山寺。大清康熙皇帝南巡至此、命名为定慧寺。1934年焦山佛学院创建,培养僧众,影响海内外,当代名僧星云法师也曾在镇江焦山佛学院学习。

从江边远眺焦山

上图为民国年间从江边远眺焦山的一张照片,焦山看上去郁郁葱葱,净慧寺清晰可见。

街巷上的独轮车夫

上图为民国时期,镇江城内的街坊生活,一名车夫推着独轮车,载着运送的物资,踉踉跄跄地穿梭在小巷弄内,面对镜头,笨重的货物和强烈的阳光使他不禁眉头紧锁,独轮车由于机动性高,是当时重要的运输工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