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中国是如何掌控全球稀土产业的》,说早在2010年中国对日本实施稀土禁运令后,美国就意识到了对中国稀土供应依赖可能带来的“风险”。
可是,15年过去了,美国军工所需稀土87%还依赖中国的供应链。
中国北方稀土展出的各类稀土材料、稀土金属和稀土氧化物等
当年中国对日本实施了为期7周的稀土的出口禁令,令日本大为震动,一度惊慌失措的日企高管在电视节目中,警告称他们的关键原材料即将耗尽。
这事全世界都受到了警示,日本和美国是最为紧张的,因为它们两国是中国稀土的最大客户。于是日美都开始起草计划以减轻对中国的依赖,日本执行得很到位,它们开始大量储备稀土,并向海外寻找资源。
但是美国人却慢慢地不以为然了。
我在2019年和2023年分别写过两篇文章《我们为什么不限制稀土出口来反制美国的打压?》、《我国稀土储量世界第一,为什么却只能卖出泥土价?》,分析过我国在稀土禁令上的尴尬。
如今再回过来看这两篇文章,发现还是有些片面的。
现在来看,之前中国没有下死手管制稀土应该还有其他原因:
1、我国在稀土行业未形成绝对的控制能力。此前稀土的很多加工技术专利都在美日手中,我国主要还要低层次加工具有一定优势,而且是以能耗大和对环境破坏大的方式进行生产。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中国在稀工精炼环节已掌握了相比于西方具有更高效率和环保的技术,并形成了规模,这令得美国的粗矿也依重依赖中国加工。
2、就如当年微软干的那样,中国并未对稀土禁令进行非常严厉的管控,看似四处漏风的禁令,一方让国内企业不至于死掉,另一方面让美国如中国人用盗版office一样上头,从而停止了自身能力的构建。直到今天我们终于把稀土贸易当武器,这才发挥出了它的应有威力。
2024年,我在《美国稀土硬脱钩中国,面临“三难选择”!》中就提过,美国这些年积极推动稀土供应链与中国硬脱钩,会在脱碳和经济稳定三方中处于“三难选择”。如今,美国不需要做这么痛苦的选择了。
首先,特不靠谱总统已经明确不管什么气候问题,所谓脱碳也就无从制约美国;其次,这次是美国人自己以科技战和关税战的形式挑起了事端,那经济是否稳定就只要看天意了。
中国这一轮的稀土禁令相比了2010年来说,要严谨得多,学会了美国的二级管制方法,堵死了日欧第三国转口和加工成品后转卖美国的渠道。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矿
现在就是我们开放蒙古稀土卖美国的口子,美国人也没办法把蒙古的稀土原矿变成半成品或成品,毕竟美国人自己挖的矿都要送到中国来加工。(《中国能不能阻拦蒙古向美国卖稀土?老郭说:没必要!》)
我们就等着美国能尽快把原矿加工的产业建立起来,那时,我们再把稀土禁令取消,然后降价一半向全世界倾销,看能不能搞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