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近日就前总统杜特尔特被捕事件作出关键表态,宣布将释放程序与国际刑事法院(ICC)的管辖权问题捆绑。这一政策转向,标志着菲律宾政府在国际司法博弈中打出“主权牌”,也为杜特尔特案的走向投下新的变数。
菲律宾参议院27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杜特尔特被捕过程中存在程序违规。参议员伊梅·马科斯(总统马科斯之姐)明确指出,菲法院从未签发逮捕令,政府无法律义务向ICC移交杜特尔特。这一结论直接援引菲律宾宪法关于公民自由与正当程序条款,形成对ICC管辖权的法理挑战。
马科斯政府随后发表声明,重申菲律宾自2019年退出ICC后已不受其约束,并设置合作前提:唯有ICC正式承认菲律宾司法主权,菲方才会讨论包括“暂时释放杜特尔特”及“冻结其资产”等技术细节。法律专家分析,此举援引《罗马规约》第17条“补充性原则”,即当国家司法系统具备处理能力时,ICC应主动避让。
马科斯政府的立场被解读为双向施压策略。对ICC方面,通过提出管辖权争议,迫使该组织陷入冗长法律程序;对国内而言,捆绑“释放”与“冻结资产”议题,实则向杜特尔特家族传递信号,需在政治清算与利益分配上达成妥协。
知情人士透露,总统府特别强调“资产冻结”议题,既是向ICC展示合作诚意,也为后续谈判保留筹码。菲司法部内部文件显示,杜特尔特家族在达沃市等地的商业利益涉及数十亿比索,资产处置可能成为政治交换条件。
距离2025年菲律宾中期选举不足两年,马科斯的“有条件释放”策略被视作缓兵之计。首先,管辖权争议需经海牙国际法院等多边机构审议,流程可能持续数月;其次,冻结资产涉及国内外银行系统协作,技术门槛极高。这种复杂化处理,既避免激怒杜特尔特的基层支持者,又为执政联盟争取调整时间。
民调显示,杜特尔特在棉兰老岛仍保有43%的支持率。马科斯此时释放和解信号,有助于分化反对阵营,特别是在军方与地方豪强中争取中间派。观察人士指出,总统府特别选择在参议院报告发布后表态,意在将司法争议转化为政治资产。
尽管马科斯政府展现灵活性,但ICC检察官办公室最新声明强调“调查不受成员国退出影响”。目前杜特尔特律师团正依据菲律宾《反酷刑法》第4条,主张国内司法系统已启动独立调查程序。若马尼拉地区法院未来三个月内正式立案,ICC或将面临实质性司法壁垒。
这场主权与司法的角力,既考验菲律宾政府的国际斡旋能力,也折射出东南亚国家在处理前领导人问题时的典型困境。随着中期选举临近,马科斯如何在司法正义与政治现实间维持平衡,将成为影响菲律宾政局走向的关键观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