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随着这句话,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浮现在大家的视线中,就是这个人给了我们在全世界发声的底气。在我国原子弹成功爆炸三年后的1967年6月17日,我国用“轰六”飞机空投,进行了全当量氢弹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个消息不仅震撼了全国,也让苏美等国惊诧不已,美国甚至疯狂地展开了调查,他们始终认为是有人把技术泄露给了中国,然而他们对技术人员进行了全面调查,但是却一无所获。直到28年后,中国又成功研制出中子弹,此时一个名字才出现在大家视线里,他就是于敏,作为唯一一个没有出过国的“本土”专家,于敏狠狠地打了美国的脸。
本来是数学专业的于敏,1944年考上了北大工学院后转到了物理系,他的老师曾说过,从来没见过像于敏这么好的学生。于敏学习成绩优异,仿佛天生为学习所生,后来他成功考上了研究生并且顺利毕业,来到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进行量子研究,凭借着于敏的勤奋和天赋,在此方向上继续研究也会获得更大的成就。然而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我国急需研制出自己的氢弹,钱三强便找于敏谈话,希望他可以放弃研究量子场论,加入氢弹原理研究。于敏知道这是国家器重自己,果断说:“为了国家的利益,我宁愿抛弃过去全部所学,再从头学起。”
于敏以实力证明了中国完全有能力自己研制核武器,而且比苏美更快,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实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和前苏联都用了四年零三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这个速度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中国的科学家们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是他们的研究过程是非常艰苦的。当时的研究场地在大西北,这里不光气候恶劣,生活条件也是极其差的,在这种情况下,于敏的天才之处展露无疑,据清单研发去亲历者杜祥琬回忆,于敏仅凭数字就发现了计算机出了故障,经过排查果然是晶体管坏掉了,重新换过之后,计算就正确了。
在氢弹研究成功之后,于敏又参与了很多大型的重要研究工作,而于敏的身体也在常年的辛苦研究中逐渐损坏,1969年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准备并行连做,于敏参加这两次实验的时候身体很虚弱,走路都困难,上台阶都要手扶着腿才能上去,由于过度劳累,他几乎休克。
虽然于敏的名字不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名字那么如雷贯耳,但是他对国家科学研究领域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氢弹的出现给了所有中国人强硬起来的底气,而于敏在氢弹的研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这样一位从没有出国深造过的科学家,研究出了氢弹,代表了我国自主研究的能力和发展,是当之无愧的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