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甘拜下风?全球第一支高超导弹打击部队,中国或已开始组建了

峻辉聊过去 2025-02-02 14:52:35

世界局势千变万化,“俄乌冲突”尚未落下帷幕。很多人都预测今后世界局势将进入一个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这也预示着战争或许会越来越频繁发生。决定战争走向的除了国家实力、意识形态,还有武器装备。

二战时,德国率先将坦克大规模投入到战争中,才击溃法国、横扫欧洲。可见,武器装备在战争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高精尖武器层出不穷,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高超音速导弹就被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据媒体报道,中国或许已经开始组建了一支高超音速导弹打击部队。

“近空打击司令部”

该媒体属于香港的《南华早报》,引述的是一名军事研究者的论文。该报导称解放军预备将要增设除了海军、陆军、空军、火箭军之外的“第五军种”,名为“近空打击司令部”,配备高超音速导弹和间谍气球等武器,从近空地域执行精准的攻击任务和侦察任务,并直属中央军委管辖。

如果消息一旦属实,那么“近空打击司令部”估计会让美俄都甘拜下风。原因也很简单,俄罗斯自顾不暇,还深陷战争的泥沼中,美国则饱受移民危机,没有余钱再去组建新的军种。

即便两国都发布了类似的计划,估计也只能存在于电脑端的“PPT演示文稿”中。这样一来,“近空打击司令部”将会是全球第一支针对近空军事竞赛成立的军队。

所谓“近空打击”,是个相对性的概念。依照国际航空联盟的规定,在地球上方空域,大致分为三个部分:100公里以上属于外太空,全球200多个国家或地区不得宣示拥有主权。换句话说,100公里以上的外太空属于全人类共享区域。地球20公里以下的区域属于领空,这也是多数航空器(包括各航班的客机、无人机、直升飞机、私人飞机)飞行的高度,受到各国航空管制单位的控制。至于20公里-100公里之间,就是“近空区域”,涵盖大部分的平流层。

“近空区域”空气稀薄,各飞行器难以飞行。因此,各国也多半回避此区域的军事操作,属于空中的灰色地带。美国最大的媒体公司之一CNN主播伯奈特就声称:中国想在一个新区域超越美国,距离地表60英里(96公里)左右,成为领先的大国。

在无一丝生气的“近空区域”,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包括三种,分别为高超音速导弹、太阳能无人机、间谍气球。后两者主要起到侦察、监视作用,专为情报服务。如果技术允许,太阳能无人机、间谍气球可以在空中待上数天、甚至数周时间。而前者则主要承担攻击任务,以不可阻挡的速度和高机动性,无情打击地球上任何一个目标。

高超音速导弹

从《南华早报》发布的信息来分析,在“近空区域”,发挥主导性力量的莫过于高超音速导弹。的确,根据各军事大国披露的信息,在未来战争中,高超音速导弹越来越重要。那么,什么是高超音速导弹呢?它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在军事装备中,高超音速导弹,一般是指速度大于5马赫(约合每小时6000千米)的导弹。按照这个速度,从乌鲁木齐直飞上海至多只需要30分钟,而一般的民航客机则需要三个小时。

高超音速导弹可在远程防空导弹射程外发射,故而挂载这种导弹的飞机可以放心地瞄准攻击。一旦实施了空袭,可以在八分钟内摧毁800千米外的目标。除了弹药的消耗,人员和装备的损失系数都可以降到最低。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拉·里格里博士解释道:“一般的常规导弹升空时,方向可以预测。之后它们受到地球重力影响再回落时,地点又可预测。一旦导弹发动机停止燃烧,剩下来的导弹轨迹就预先定好了。高超音速导弹的优势在于,它们能够再向目标下降的过程中控制路径。”

由此可见,高超音速导弹有两个特点,一是“速度快”,二是“可控制”。速度快到10倍的音速,就几乎不会给对方留下预警的反应时间。即便对方探测到了飞行器的瞬时位置,也难以连续跟踪、监视。这样就不会获得精确的弹道飞行数据,更难以将其击落。

再退后一步说,即便获得了精确的飞行数据,有了“可控制”的特点,高超音速导弹也能改变飞行轨迹,令人防不胜防。因此,高超音速导弹又被称为“反导系统的克星”。

依据现有的划分体系,高超音速飞行器主要包括三类: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高超音速飞机以及空天飞机。三者的共同特点是采用了最先进的“超燃冲压发动机”。超然冲压发动机能以极快的速度将自带燃料和空气中的氧气混合,从而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该发动机也被认为是航空领域继螺旋桨和喷气推进技术之后的“第三次动力革命”。

在高超音速飞行器领域,最先由美国研发,包括X-37B太空战斗机、HTV-2“猎鹰”飞行器等。要想成功研发高超音速武器,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动力问题,高超音速导弹选择“超燃冲压发动机”作为推进系统,涉及许多高精尖技术。第二个则是气动加热问题,导弹速度一旦达到高超音速,在返回大气层时,导弹的弹头和弹体和空气摩擦就会瞬间产生1600℃以上的高温。在这种高温环境下,如何保证飞行器不被烧毁就显得至关重要,由此也就引发了第三个问题——材料研制。为了适用高超音速特殊的作战环境,必须选用高强度、低密度和耐高温的材料。

各国研发计划

问题看似只有三个,但背后必须要有独立自主的国防体系、成熟的导弹技术、以及无数的研发人员和财政拨款。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都在研发高超音速技术,包括法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然而,前几位充当的大部分都是陪跑角色,真正能造出来,投入实战的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这传统的御三家。

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一直以来武器的研发都始终在第一线,甚至居于领先地位。早在1998年9月,美国海军就提出要发展马赫数为6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并制定了一个高速打击导弹(HISSM)计划。

不过计划一直搁浅,不知是由于财政拨款,还是工业制造能力不断萎缩。直到新世纪,美国才研制出“AGM-183a”空射型导弹。该导弹有一大特点,可以不出大气层,但射程较短,只有1600公里。可以说,在高超音速导弹竞赛中,美国已经落在下风,和俄罗斯、中国有不小的差距。

俄罗斯作为导弹技术强国,有着很深的技术底蕴,研制的高超音速导弹居于世界一流,包括有“先锋”导弹,能以20倍音速飞行,其外壳采用新型复合材料,能抵御2000℃的高温。据说这种复合型的材料,能让弹头外壳在极端高温的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固,同时还能抵御激光武器的照射。此外,在计划中“先锋”还准备搭载核弹头,威力可达2000千吨TNT。

除了“先锋”,俄罗斯还拥有“锆石”高超音速导弹,这也是俄罗斯的主力。另外,“锆石”还可安装在舰船上,执行反舰任务。在俄乌战场上,“匕首”空对地高超音速导弹最先投入使用,首次报告时间是在2022年3月18日。当时,“匕首”导弹摧毁了德拉廷地区的一个武器库据点。

中国是后来者,长期是闷声发大财。在2019年的国庆阅兵中,“东风-17”率先亮相,是世界上第一款“超高音速滑翔导弹”。“东风-17”外型独特,戴有两翼,类似飞镖的流线体在高速、高温状态下能避免在敏感天线部分外壳形成电离层,可以有效避免电子信号被阻断,有不错的隐身能力。

除了“东风-17”,中国在2021年有研发出了“东风-27”。“东风-27”最大的特点是射程远,可达5千公里-8千公里,堪比洲际导弹。这款导弹有利于突破第二岛链,能够摧毁美国在菲律宾、日本的海军基地。

前面提过,高超音速武器除了导弹,还有飞行器。在这方面,中国和美国是走在前列的大国。中国的高超音速滑行器“DF-ZF”飞行速度介于5-10马赫之间,能够执行极其复杂的行动,以避开敌人的防御系统,还能搭载“东风-17”。美国则计划研制可重复使用的高超音速空天飞机XS-1和高超音速战略轰炸机B-3(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在载弹量上和B-52相当)。

结语:

当今世界的国际安全正朝着一个不确定的方向蹒跚而去,军备竞赛仍然存在,谁能主导世界的制空权,高超音速导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有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力量。

参考资料

《为未来而来的高超音速导弹》 览·科学 2014年第7期

《美俄加紧研制高超音速武器》 国防科技工业

《中国高超音速导弹试验是种什么武器》 BBC

0 阅读: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