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本书:《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

阅读之美 2022-10-05 21:05:49

前言

你好,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

这几年,我们朴素地感觉到,身为中国人很骄傲。但一问具体事实,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很多人是说不出个一二三的。

尤其是制造业,这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但却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比如,芯片什么时候才能不被卡脖子?中国制造的科技水平究竟怎么样,能和美国竞争吗?中国是否应该担心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追赶?等等。这些问题,很多人心中并没有确定的答案。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这本书,就是一本针对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的大阅兵。你读完这篇文章,就能对中国的经济实力、龙头企业,还有未来机会,有一个全景式了解。

这本书的作者宁南山,是深圳的一个投资分析师。他的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材料扎实,不是给你讲道理,而是给你列举各种各样的数据。

接下来,我会分三个部分,向你介绍这本书。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怎么看”。

第一,怎么看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第二,怎么看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第三,怎么看未来中国面临的竞争?

第一部分

先看第一个:中国在世界究竟是什么位置?

你可以记住两句话:第一,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第二,中国是唯一一个各个产业都在与发达国家竞争、打破欧美霸权的国家。

看看2010-2020 年全球 GDP 15 强的数据,为什么只看 15 强呢?因为这 15 个国家的 GDP 加到一起占到了世界财富总额的 75 % 。排名第 15 位的墨西哥,经济体量只有中国的 6% 。在前 15 的国家里,过去 10 年,GDP 增长速度最快的,第一个是中国,增长了 1.5 倍;第二是印度,增长了 51% ;第三是韩国,增长了 44.8% ;第四是美国,增长了 39%,仍然是高增长;往后就是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过去 10 年只增长了 6-10% ;其余国家,像俄罗斯、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墨西哥、巴西,过去 10 年经济要么原地打转,要么是负增长。

所以,在总盘子里,中国的绝对实力是在稳步上升的。中国在不断缩小和美国的差距,拉大和其他国家的差距。

看完经济总量,我们再看中国经济的底盘,也就是制造业的情况。为什么说,中国是唯一一个在各个产业都在与发达国家竞争、打破欧美霸权的国家?

你可能知道一个数据,2018 年,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大制造强国的总和。而《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这本书告诉我们,中国制造业不仅大,而且很强。

就拿世界 500 强来说,2020 年,上榜的 500 家企业里,美国企业有 121 家,中国企业有 133 家。中国是超过美国的。

有人说,世界500 强里,只有华为一家技术公司。这本书说,这是一个误解。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还是因为了解不够深入。

就比如,中石油,它在世界 500 强里排在第 4 位。一般人可能觉得它就是挖油的,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实际上,今天的石油开采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产业。以前,世界上掌握石油勘探、开发、炼制全流程技术和装备制造的,只有欧美国家。确切地说,只有美国,欧洲作为整体才勉强算一个。连日本都打不进这个市场,只能造一造零部件。全世界的石油产区都要找欧美买装备、买服务。这个行业就没有挑战者,直到中国进场。

中石油旗下有 37 家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它在过去这些年干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石油装备的国产化,打破欧美国家的垄断。就拿中石油旗下的宝石机械来说,它出口陆地石油钻机,已经占领了中东和美国新增份额的 30% 。其中,有一种 7000 米级沙漠快速移运钻机,卖给阿联酋,每台能卖 1.67 亿元人民币。

中石油擅长的是陆地钻井。还有油田在海洋里,这就是中海油擅长的领域了。中海油也是世界 500 强,排在第 64 位。

要知道,海上石油开采的技术难度远远高于陆地。因为石油在深海里的分布是不规则的。所以,有一项技术就是让直径 0.2 米的钻头,像贪吃蛇一样在 0.7 米的薄油层中,稳定穿行 1000 米。过去,这项技术掌握在美国人手里,要用只能从美国进口。而且,设备只能租不能买,这样美国企业就能从中赚取暴利。

中海油从 2008 年开始立志拿下这项技术。研究了 6 年,就攻克了,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这项海上钻井技术的国家。仅仅两个月后,美国就意识到危机了,愿意把设备卖给中国,而且是降价大甩卖。

你看,这就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很多科技产品,像光伏、显示面板、心脏支架等等,价格都是这么压下来的。我们没有,国外就卖高价,卡我们脖子。我们有了,价格立马降下来。

好,我们接着讲中国企业打破欧美工业霸权的故事。再给你介绍一家企业,中国化工。

你可能听说过了,2021 年 3 月,两家世界 500 强企业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合并了。合并以前,中化集团在世界 500 强里排在第 109 位,中国化工集团排在第 164 位。合并以后,中国化工的董事长,也是原来华润、中粮的老总宁高宁继续掌舵,带领这家企业向全球化工巨头发起冲锋。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讲中国化工。这家公司的产品离普通人比较远,我们平常不怎么关注。但是,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合并以前,中国化工总共有 16 万名员工,其中,外国雇员和派驻到国外工作的中方员工你猜有多少人?8.3 万。一家中字头企业,超过一半的员工都在海外工作。是不是很难相信?

那这家企业是干什么的呢?生产各种化工材料、化工装备,包括加工和炼化石油,还有种子和农用化学品,包括化肥、农药等等。要知道,种子和农化领域中国也面临卡脖子问题,很多专利在外国人手里,中国严重依赖进口。芯片卡脖子,我们顶多用不上手机,或者手机慢一点。但如果种子和农化被卡脖子,14 亿人的吃饭问题受影响,这个后果要严重得多。

2015 年之前,世界种子和农化市场由 6 家巨头公司主导。这 6 巨头分别是:美国孟山都、瑞士先正达、美国杜邦、德国拜耳、美国陶氏化学、德国巴斯夫。你看,全是欧美企业,怎么办?打不进去就把它买下来!

从 2006 年开始,中国化工就开始在全世界买买买,把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以色列领先的 10 家化工企业都给收购了。然后,到了 2017 年有了一个震惊全世界的大动作,就是突破欧美的重重阻碍,收购了瑞士的国宝企业先正达。这是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案,成交金额是 430 亿美金。收购以后,全球农化行业就变天了,从欧美垄断,变成了中国、美国、德国三足鼎立的格局,保证了中国的农业安全。

当然,这个买买买不局限在农化行业。中国化工还是世界第四大汽车轮胎制造商。它在 2015 年收购了意大利倍耐力轮胎公司,也是震惊全世界。当时英国《金融时报》的标题就说“中国并购王”来了。

中国企业有这样的实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们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先进的制造能力。

第二部分

讲到这,你可能会说,这些都是传统产业,在新兴战略产业,中国不还是和西方差距很大,面临卡脖子问题吗?这是第二个“怎么看”:怎么看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就拿芯片来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要用掉世界上一半的芯片,每年大约是 5435 亿个。那这里面大陆生产的芯片有多少呢?只有 5.9% ,其余 94.1% 都要进口。2020 年中国花在进口芯片上的钱,是石油的 2 倍、汽车的 8 倍,超过了进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总和。可以说,芯片是中国进口额最大的商品。

但花钱多还不是问题,问题是花钱也买不到。我们都知道,2020 年,华为芯片被断供,中芯国际也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名单,没法进口 10 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产品和技术。这就逼得中国必须推动国产化。

怎么看芯片卡脖子问题呢?这本书帮我们建立了几个认知。

首先,芯片是一个产业链。从芯片设计,到芯片的制造和封测,再到芯片生产设备、芯片设计软件,还有半导体材料。越往产业链上游走,中国和美国的差距就越大。尤其是最上游的芯片生产设备,中国严重地受制于人。

第二,芯片生产设备,目前世界上的主要玩家只有美国、日本、荷兰 3 家,他们垄断了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 90% 以上的份额。

第三,提到卡脖子,我们都想到光刻机。但实际上,芯片生产流程很复杂,生产设备也不止光刻机这一种,而是有很多种,包括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离子注入机、测试机、分选机,等等。这里面的每一类,还有每一类下面的各种技术路径,我国都有企业在攻关,只是进度有先有后。有句话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尽管我们还很弱小,但是我们满怀希望。

第四,美国的技术封锁本来是一件坏事,但是中国用实力转危为机,大大加速了自主创新和国产替代的步伐。这本书的作者宁南山老师就查询了不少公司的股东沟通记录。他发现,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是否存在对美国芯片的依赖?那些声称自己对美国芯片依赖更小的公司,就能获得更高的估值。所以,从 2018 年尤其是 2019 年开始,中国各大半导体公司的业绩突然起飞。有的甚至股价两年涨了 10 倍。这说明有大量的资本正在涌入这个行业。很多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且还实现了盈利。

中国芯片卡脖子的问题,能解决吗?我认为,100% 能解决,没有任何悬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要一个国家同时具备两样东西,一个是最大供应链,一个是最大市场,那它就可以主导这个产业。

这是一条被反复验证过的规律。中国的手机产业已经完整地走了一遍这个过程,而电动车产业呢,正在经历这个过程,芯片也一样。

1960 年代的美国,就是靠着硅谷的半导体全产业链和二战后最大的电脑消费市场,成了芯片产业的第一波霸主。

到了1970-1980 年代,电话等通信技术带动了芯片的第二波发展,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在供应链上只剩下芯片设计这一个环节,芯片制造流向了国外代工厂,这样才有了台积电的崛起。

芯片行业的第三波大发展是因为智能手机,中国取代美国成了最大市场,而且还拥有大半条的生产链。

但发展到这还没有停,我们正在迎来芯片的第四波大发展,也就是智能设备。未来,我们身边一切的生产生活设备都会智能化,都需要芯片。这些产品的供应链都在中国。所以,中国会继续保持芯片最大单一市场的地位。因为市场足够大,芯片产业链也会快速国产化。只要我们能保持最大市场和最大供应链的地位,中国的芯片产业就一定能迎来大爆发。

其实不仅仅是芯片,整个中国制造业都在向中高端产业进军。中国现在能一边投几千亿做芯片,一边投入大量资金造大飞机,还能一边投资上千亿做显示面板、做汽车、做空间站、做航空母舰。为什么中国有底气同时做这么多事呢?支撑我们的就是中国 14 亿人口的超大规模性。

就拿大飞机来说,中国的第一架 C919 飞机一面世就是 50% 的国产化率,这是相当高的水平。要知道,国产化率越高,就意味着投入的企业数量越多、投入的资金金额越大。投入这么大,没人担心收不回成本吗?哎,我们还真就不担心。你知道 C919 首飞当日拿到了多少订单吗?570 架,绝大多数订单都来自国内航空公司和国内租赁公司,要好几年才能生产完。未来 20 年,中国对类似客机的需求是 6000 架,再加上出口,只要生产出来根本不愁卖。这就是中国的底气。

《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这本书打了一个比方,非常的形象。你可以把各个国家想象成一群小孩。大家在商场里发现了大飞机、航母、空间站、显示面板、汽车、大型石化装备等等各种玩具。中国小孩可以任性地全带回家,其他小孩呢,只能无奈地做出割舍。

比如,日本,它和中国同时启动民航客机项目,但是现在,它的研发却被冻结了,成了一个烂尾工程。还有手机的处理器和基带芯片,日本也造不出来,要从美国进口。

德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同样造不出手机处理器,也没有能力独立研发民航客机。中芯国际制造的芯片,跟台积电、三星、英特尔比还有差距,但是比德国企业要先进。

所以,怎么看中国在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我读这本书的体会,就是卡脖子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凭借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还有超强的组织能力,把市场和供应链像拔河一样拔到我们这边来。在各个新兴战略产业,中国制造都站在从大到强、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关口。

第三部分

好,我们接着讲第三部分,我们展望一下未来,看看未来中国面临的竞争。

这本书有一个判断,就是世界正在走向马太效应,少数几个国家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把其他国家远远地甩在后面。哪几个国家实力在增强呢?

首先,必须正视的一个国家就是印度。宁南山老师说,我们低估了印度的崛起。

很多人一提起印度,就想到种姓制度、恒河水脏、火车上挂满了人等等。但实际上,中国在快速崛起,印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印度是过去 30 年增长仅次于中国的国家。印度的经济总量已经上升到了世界第六位,超过了英国,未来,很可能会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三。

印度的莫迪政府也相当激进,出台了很多指向中国的产业政策。比如,一年之内三次提高手机整机进口关税,试图通过掌握最下游的组装制造,引导各大手机厂家还有零部件企业在印度设厂,重走东亚电子产业链崛起之路。这些政策也确实有效果,目前中国主要的手机公司都已经在印度建立了工厂。而且,印度的汽车销量、智能手机销量、钢铁产量、进出口额,还有出国旅游人数、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都在稳步发展。

所以,在今后的十年时间里,印度可能会脱颖而出,成为除了中国和美国以外,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国家是越南。

如果说印度是利用自身的庞大市场,强迫外资企业必须在印度设厂,否则就征收高额关税,那么,越南的突围,靠的是它在电子代工领域的不断进步。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一些低端甚至中端制造业在往越南转移。韩国三星关闭了中国的工厂,大力投资越南和印度。耐克、阿迪达斯这些国外运动鞋品牌也大部分都是越南制造了。就连苹果的供应链,比如咱们中国的企业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也积极在越南建厂。总而言之,中低端制造业为了更低的人力成本,有一部分从国内转移出去,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但是,宁南山老师说,中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首先,代工制造转移的主导方,是下游的强势品牌,比如耐克、阿迪达斯、三星和苹果,而不是代工厂本身。是品牌的态度决定了工厂是否要迁移。所以,只要中国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自有品牌,就获得了把供应链工厂留在中国本土的决定权和能力。

第二,就算供应链转移出去,中国也在越南分一杯羹。比如,在中国生产重化工业品和电子零部件,在越南组装代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供应链网络。越南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就是中国,最近几年都是双位数增长。这对中国来说,是供应链的溢出、生长和增强,而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第三点,越南的经济体量很小,只有中国的 2% 多一点。这个体量怎么跟中国比呢?中国一年增长 6% ,就差不多 3 个越南的 GDP 了。中国真正的挑战是什么呢?是中高端的向上突破。在这个层面中国面临的竞争对手体量都比较大,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随便拿一个出来体量都比越南大不少。而且这些对手的可控性更低,因为在产业等级里,中国处在更低的段位。这些国家和地区手里有很强的品牌、产业和技术,中国获得技术转移的难度也在越来越高。因此,对中国的产业发展来说,越南是次要的挑战和风险。向上突破以美国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壁垒才是最大的挑战和主要方向。

在讲美国之前,我们再稍微提一下韩国。

前面提到,韩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仅次于中国和印度。这么小一个国家,为什么也发展这么快呢?这本书说,是因为在这一轮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韩国企业大量挤占了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市场。比如,三星手机,在欧洲就占据了第一的市场份额。还有三星的显示面板、内存、芯片、摄像头等等,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你现在用的手机内存可能就是三星的。

但韩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产业结构和中国高度重合,面临中国的激烈竞争。比如,三星的 OLED 手机屏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 90% 。但是在中国的京东方等企业的竞争下,三星的市场份额一再萎缩,从 78% 降到了 65 %。

更重要的是,韩国只有一家三星,但中国在赛场上有好多种子选手。在存储器芯片业务上,三星要对战中国的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智能手机业务上,要对战华为、小米、vivo、OPPO;显示面板业务上,要对战京东方、华星光电、深天马……而中国在这三大方向上的研发投入之和远超过三星。所以未来的胜负概率,其实很明显。

看完这一圈,宁南山老师给了一个判断,说咱们也别盯着其他国家了,在未来啊,中美竞争才是主旋律。

世界银行有一个预测,说 2030 年以前,中国的 GDP 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2050 年,中国的 GDP 会达到美国的近 2 倍。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有一天,中国不仅会在经济实力上超过美国,而且还会在科技投入上超过美国。过去搞研发,可能一个人在地下室里就能搞出成果。但是现在搞研发,越来越依赖两个输入量:一个是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一个是大规模的团队协作。

一个生物实验室,一年养老鼠的费用就要几十万美元。一个 5 纳米的先进工艺芯片,试生产费用就达到了几亿人民币。更别说咱们的华龙一号核电站,一个足球场大小,背后是 5300 多家企业、20万人参与了的研发和建设。

所以,今天的科技研发是真正的大国游戏,小国很难上牌桌。

2017 年,《日本经济新闻》有一篇报道,标题叫作“全球科技进入中美两强时代”,说的是,中国和美国不仅在经济总量上领跑全球,而且在科技发展上也是全球两大核心力量。

美国每年的研发经费是 5490 亿美元,中国是 4960 亿美元。中美加到一起,占全球研发经费的一半。但是,中国的研发经费增长更快。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报告,2000-2017 年间,美国研发经费平均每年增长 4.3% ,而同期中国的研发经费平均每年增长 17% 以上,比美国快得多。

所以,宁南山老师说,在各种指标里,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超过美国才是最核心的标志性事件。

结语

好,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讲完了。结论其实就一句话,就是这本书的标题:未来站在中国这一边。

我们知道中国企业正在各个领域打破欧美的工业霸权,知道困扰我们的卡脖子问题是有解的,知道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那一天并不遥远。

这些结论固然重要,但是,我觉得,对我们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收获是学习宁南山老师看待问题的角度。比如,当我们迷茫的时候,我们能否用数据和事实,看清自己在世界的位置?当我们面对竞争的时候,能不能冷静地分析和认识我们的差距?还有,当我们目睹区域、行业、企业兴衰的时候,我们能否根据这些信息做好个人的投资决策、职业规划和生活选择?

把关注点始终放在自己身上,把接收到的一切变成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才是实干家应有的态度。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