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广大农村,村民们一直使用着一种特殊的小型铁铲。虽然是铁铲,不过它却不是用来挖土的工具。至于其真正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我国的西北部地区,气候环境相对较为恶劣,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风沙化的环境,造就了西北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一般来说,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因为本身自然资源十分缺乏,且山多水少,导致民众的生活一度陷入到困顿之中。在几千年的漫长演化中,大西北的人民开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于是,畜牧业便有序的蓬勃发展了起来。
大西北地区的放牧业十分发达,尤其是牧羊,更是广大农村的“支柱产业”。放羊羊群的好处不少,西北地区草木茂盛,为羊群提供了大量的食物,羊倌只需要将羊群赶出去放牧,便足以让羊吃得膘肥体壮。更重要的是,作为经济性牲畜,羊的全身上下都是宝,羊肉可以食用,羊毛可以纺成毛线,甚至羊粪还可以被制作成肥料。
民国时期,如果有人能走在大西北的草原之上,便一定会看到不少羊倌,他们口中呼喊着号子,驱赶着羊群走向草原的深处。不过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其实羊倌在放牧的时候,手中不只是握着一杆鞭子,相反,他们手中的物件比鞭子更加先进,是一头为鞭子另一头为小铲子的工具。
此时有人会感到好奇,羊倌放羊带着一根鞭子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又为何带着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小铲子呢?难道他们需要在草原上铲土?抑或是拾取羊粪?不少人都对此进行了猜测,但是很少有人能猜到其中的答案。
若是想揭开羊倌手中小铲子的秘密,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羊群的习性。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名为“羊群效应”,谈到的是心理学范畴的一种特殊理论。羊群效应其实就是从众心理,一只头羊可以去任何地方,而其它的羊则会不假思索的随着其一起行动。换句话说,如果头羊在被放牧的时候乱走乱窜,势必会让羊群脱离羊倌的掌控范围,所以,羊倌们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此夺回对羊群的绝对掌控力。
羊倌们驱使羊群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使用鞭子,或者带着两只训练有素的牧羊犬。不过有一句成语叫作“鞭长莫及”,羊倌终极是人,在放羊的时候,大多数情况都难以及时追捕头羊,故此,需要采取更加简单粗暴的方式,对羊群加强掌控力。于是,羊倌手里的小铲子便开始“大显身手”了。
羊倌手里的小铲子,其实名为“羊铲”,也就是一种专门用于放羊的特殊工具。羊铲的结构极为简单,就是一根细长的木杆,一端为鞭子,另外一端则是一个小型的铲子。至于羊铲的用途,其实不少人都难以猜到,它居然是一种用来抛掷石头的重要工具。众所周知,一旦羊群失控,牧羊人就必须加以震慑,使得羊群的情绪能稳定下来。
为了能够快速追上头羊,羊倌便可以用羊铲拾取小石子,向着头羊的方向抛去,如此一来,便能轻松遏制住头羊的下一步动作,缓解羊群失控的危机。据说,大西北地区的农村还流行着羊铲的使用方法,就是“前手推,后手搂,看准方向往下抽”,其自身原理是充分利用了杠杆原理,以此将石头抛得更远更准,与投石机的抛石方式基本相同。
不过到了现代社会,羊铲开始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因为过度放牧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故此而言,不少农民开始对羊群进行圈养,他们花低价收来大量的牧草喂养羊群,从此可以不再辛苦的放牧,算是彻底提高了劳动力,无须辛苦的放牧,自然而然的,羊铲便逐渐没有了用武之地,开始被历史所淘汰。
直到几天,我们再也难以见到羊铲的身影,因为它已经静静的躺在博物馆中,成为了供给人们参观的历史文物。也正是因为它的出现,才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懂得好好珍惜。
参考资料:《老故事》 王喜著 吉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能抛多远?。感觉手扔石头更远些,30米准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