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建铁河乡飘来酒香:当考古发现照进现实
4月12日清晨,南昌新建区铁河乡的晨雾还未散尽,车轮碾过乡间水泥路的“沙沙”声中,一缕清甜的米香已悄然漫入车窗。顺着香味寻去,“江西南昌四月红酒业有限公司”醒目招牌在晨光中格外瞩目,数十亩厂区内,1800平方米的白色厂房整齐排列,墙面上“喝四月红酒,交天下朋友”的红色标语与陶制酒坛的釉光相互映衬,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酿酒图景。
“2011年海昏侯墓发掘时,出土了青铜蒸馏器和酒器,经考证距今2000多年,说明这里的酿酒技艺自古便有传承。”酒厂总经理蔡定锋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的米香型白酒,从选料到发酵,都能在古籍里找到影子。”穿过蒸馏车间,工人们正将浸泡好的优质糯米倒入木质蒸桶,蒸汽裹挟着米香升腾而起,与2000年前海昏侯宴饮时的香气,在时光长河中悄然相遇。
二、从大塘镇到铁河乡:一位酿酒人的感概
在办公室里,蔡定锋翻开泛黄的相册,指着1996年公司注册时的老照片:“最初,我是在家乡大塘镇办酒厂,地方小、设备旧,年产量不过百吨。2023年,铁河乡政府带着“修河支流穿乡过,酒香能引凤凰来”的诚意找上门,诚邀我在铁河乡投资建厂,乡政府不仅帮我们修路、整修厂房,还牵线对接非遗保护资源。”说起这段经历,他的语气里满是感慨,“你看现在的厂区,蒸馏设备升级成智能温控系统,储酒窖池加装了湿度监测等等,这些变化,离不开乡镇府‘筑巢引凤’的支持和帮助。”
铁河乡地处赣江与修河交汇的“金三角”,独特的水土孕育出颗粒饱满的糯米,为酿酒提供了天然优势。2023年酒厂迁址后,当地政府将酿酒产业纳入乡村振兴规划,不仅改造了周边数百亩优质糯米种植基地,还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 “过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是‘政府搭台酒飘香’。”
三、陶坛里的“米香密码”:揭秘酿酒的“工匠精神”
在储酒车间,近百个硕大的陶坛整齐排列,坛口泛着淡淡的酒渍。蔡定锋轻轻叩击坛壁,瓮声瓮气的回响中带着一丝清越:“我们坚持‘三蒸三酿’古法,糯米要蒸至‘外软内硬’,发酵也采用老窖,连蒸馏时的‘火候’都有讲究——大火催香、小火聚液,全靠师傅们盯着蒸汽颜色判断。”说话间,酿酒师傅正用竹勺舀起酒醅,凑近细闻后点头:“这一坛还差两天,香气里带着浓郁的糯米清香,是铁河优质糯米独有的味道。”
不同于常见的高粱酒,四月红的米香型白酒以“绵甜净爽”著称,秘诀藏在原料与工艺的双重坚守中。“我们只选当地优质糯米,淀粉含量比普通糯米高12%,杂质率低于0.5%。”质检室里,技术员展示着刚出炉的检测报告,“发酵过程不添加任何香精,全靠陶坛陈化自然生香,最短陈放3年才能出厂。”
四、从“小作坊”到“四月红酒厂”:酒香里的乡村振兴图景
包装车间内,贴有“中国梦”的限量版酒,两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包装,”我们开发了这款‘海昏古韵’‘修河风情’系列产品,去年仅文旅联名款就卖出逾十万瓶。”蔡定锋笑着说 “年轻人喜欢听故事,我们就把2000年前的酿酒文化装进酒瓶。”
五、陶坛之上是星空:一位酿酒人的“未来答卷”
谈及未来,蔡定锋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铁河乡有‘一江一河一湖一遗址’,我们要做的,是让酒香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据他透露,铁河乡政府计划将考古发现与现代酿酒技术结合,打造集科普、体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2000年前,海昏侯用美酒宴请宾客;今天,我们要用这坛‘四月红’,敬每一位为乡村奋斗的人。”
春风拂过铁河,带着米酒的醇香飘向鄱阳湖,飘向赣江,飘向更远的地方。在这片承载着千年酿酒记忆的土地上,陶坛里的琼浆正在时光中沉淀,而比酒香更动人的,是一代又一代酿酒人让传统技艺焕发生机的执着,是产业与乡村同频共振的美好图景。四月红酒厂蒸馏塔的蒸汽仍在升腾,如同铁河乡迈向未来的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