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叛逆少年到滑稽戏传奇:范哈哈的艺术人生!

奇妙的月 2025-04-24 03:03:29

在上海滑稽戏的璀璨星空中,有一颗明星虽已陨落,但其光芒至今仍熠熠生辉,他就是范哈哈。这位中国现当代著名的滑稽戏演员,用一生的热爱与执着,在滑稽戏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永恒的记忆。

1907年,范哈哈出生在浙江杭州,原名范良益。自幼,他便对艺术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仿佛身体里有一颗艺术的种子,在岁月的滋养下,迫不及待地想要破土而出。那时候,杭州祥龙桥附近的荒场上,常常能看到街头艺人杜宝林卖梨膏糖的身影。他手拿三块板、一面小锣、一把扇子,凭借着精彩绝伦的“卖口”(笑话),吸引了众多观众。小小的范哈哈也被深深吸引,成为了杜宝林忠实的粉丝。

当时,杭州有一家名为“盖世界”的游乐场,这是杭州有史以来第一家游乐场,虽然是用芦席棚搭成的,却丝毫不影响它的热闹。这里常常上演文明戏、京戏、古彩戏法等各种节目。杜宝林也曾在这里表演,而范哈哈和江笑笑等青少年,为了学习唱戏,几乎每天都来这里观看演出。他们没钱买票,就想出了用省下的点心钱买烟,递烟给“管事”搭“桥”的办法,得以在游乐场里进进出出。

看着舞台上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范哈哈心中的表演欲望愈发强烈。他和伙伴们开始在台上的“开锣戏”中担任角色,后来逐渐承包了全部小戏的角色。年轻人脑子灵活,对成名和财富充满渴望,又肯在艺术上拼命钻研,表演起来竟比那些老艺人还要引人发笑。而那些老艺人,有的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对艺术不再精研,表演水平逐渐停滞不前。

范哈哈对表演的痴迷,让他的学业受到了影响。因为常常逃学去演出,他被“惠兰学校”开除。家人并不知晓他在学唱戏,还以为他厌学,便托亲戚送他进五金店当学徒。然而,五金店的生活并不能束缚住他对表演的热爱。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娘舅在“盖世界”看戏时,发现台上跑龙套的竟然是自己的外甥。娘舅大惊失色,赶忙回家告诉了范哈哈的父母。

范父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当看到范哈哈在《珍珠塔》里男扮女装饰演尼姑时,更是气得发抖,戏没看完就回家了。为了让儿子彻底断绝演戏的念头,范父托朋友介绍范哈哈到上海东方艺术学校学写生画,并一次性交了200元的学费和住宿费。但仅仅两个月不到,范哈哈就偷偷买了火车票,溜回杭州,继续投身于他热爱的演戏事业,晚上就住在一个志同道合的小孩家中。

学校告知范父范哈哈失踪的消息后,全家焦急万分。而范父偶然在一户钱庄人家做生日的表演中,抓住了范哈哈,想要强行带他回去。但此时的范哈哈,对表演的热爱已经深入骨髓,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追求自己的梦想。16岁的他,就这样与家庭决裂,一头扎进了艺术的海洋,再也没有回头。

1925年,18岁的范哈哈来到上海献艺。他先是在游乐场扮演“马褂滑稽”一类的角色,凭借着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幽默风趣的表演,逐渐在上海的滑稽戏舞台上崭露头角。此后,他的演艺事业一路高歌猛进。1933年,他与王无能、江笑笑、鲍乐乐等滑稽戏界的大咖共同拍摄了滑稽影片《进上海去》,这让他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1936年,他与赵希希、裴扬华等搭档演独脚戏,并编演了抗日曲目《包公阴审白川》《满清三百年》等名段,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娱乐性,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他的演艺生涯中,范哈哈还参与了许多经典作品的创作和演出。1957年,他参与编演了《三毛学生意》,这部作品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幽默诙谐的情节,深受观众喜爱。1962年,他在电影《大李、老李和小李》中饰演老李一角,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和细腻演绎,让他的表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通过幽默的表演,将老李这个角色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作为演员,范哈哈还是一位优秀的编剧。他编写了很多滑稽戏剧本,为滑稽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贴近观众的生活,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范哈哈的一生,是为滑稽戏艺术奉献的一生。他从一个叛逆的少年,成长为滑稽戏界的传奇人物,凭借的不仅仅是天赋,更是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尽管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他遭遇了家庭的反对、社会的偏见,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艺术的力量和价值。

1987年8月24日,范哈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作品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滑稽戏演员,成为了上海滑稽戏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如今,当我们回顾上海滑稽戏的历史时,范哈哈的名字必将永远闪耀在舞台的上空,激励着后来者继续为这门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而努力。

0 阅读:0

奇妙的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