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出事”了,却也火了。
就在外界还在争论事故责任和刹车逻辑时,小米汽车的交付成绩却意外抢眼:刚过去的一周时间里,SU7全国交付7160台,冲上了新势力销量排行榜第三的位置。

这不是盲目狂欢,而是实打实的数据回应市场的敏感神经——风评再多,用户用钱包投票,才是真正的胜负手。
一位汽车博主在4月22日披露了最新一周的新势力交付数据:2025年第16周,小米SU7交付总量达7160台,仅次于理想汽车的8820台和零跑汽车的8590台,超越蔚来、问界、小鹏等一众老将,首次稳居“新势力前三”。

从具体车型分布看,SU7标准版2395台,Pro版2413台,Max版1901台,而售价最高的Ultra仅交付451台。
整体呈现中段集中、顶配略缓的态势,基本符合产能释放节奏与价格敏感度的市场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出炉的节点,正处于“车祸争议”发酵的敏感期。
一辆SU7在城市道路上的事故视频一度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辅助驾驶和制动系统的广泛质疑。
然而这场舆情显然没有在订单层面造成实质性影响。
相反,借助持续曝光,小米汽车意外完成了一轮“全民认知唤醒”。

不少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在争议之后反而加速下订——这是一种典型的品牌传播“反噬效应”,放大了关注度,也拉高了转化率。
当然,销量增长的背后也有明显的结构性瓶颈。
目前小米SU7的交付周期普遍偏长,标准版需等待47至50周,Pro版本交期为45至48周,Max版则为42至45周,三者平均等车时间接近一年。
而定价最贵的Ultra版虽然交付时间略短,仅需等待18至21周,但其产能始终未能提速,或因芯片、模组等关键资源供给尚未稳定。
对于已经下订或考虑购买的用户来说,漫长等待成为购买决策的重要“拖拽因素”。

在即将开幕的上海车展上,小米汽车将携SU7全系亮相,这是其首次正式参与A级车展,意图不言自明:巩固热度、扩大战果。
但外界本以为会一同登场的第二款新车——疑似代号“YU7”的SUV,目前已被官方确认不会参展,留下一丝悬念。或许雷军知道,当前阶段,SU7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小米汽车的“开局”看似顺利,但未来一年能否实现稳定产能爬坡、攻克用户信任壁垒,才是真正决定其能否在智能电车赛道活下来的关键。
而你怎么看?你会为一台等一年的小米SU7下单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中二青年真多
珍爱生命,正常车主和路人请远离三天两头撞死无辜路人的屌丝车
小米牛逼
有没有可能是虚假的销售数据了?
前面热销,你们怪声势大是营销结果。这几周在媒体上几乎没有正面的声势,销售状况也差不多。这形成了单一变量的对比试验,证明销量与自媒体褒贬关联度不强。果然话可以随便说,钱不会随便花,潜在的车主会为自己的二三十万负责,他们会更全面更认真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并做出决定。
当年很大部分人买过小米手机,时隔多年再看,身边几乎无人再用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