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起名文化,宜宾取名字的由来和含义
宜宾取名字是怎么来的,宜宾周易起名大师谢咏老师简介,宜宾取名字的来源和历史,宜宾取名字的由来和含义以及,相信很多宜宾朋友都会对当地的起名文化和谢咏老师姓名学感兴趣,本文谢老师就来给大家来做个详细介绍,当然你如果是在起名改名方面遇到困惑的朋友们,都可以找谢老师为你研究……
宜宾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举世闻名的名酒五粮液,即产于这里,发达的酿酒工业使宜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酒都”,宜宾市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
(1)谢咏老师:宜宾取名字的由来及寓意
宜宾县位于宜宾市北部、西部及部份西南部,是宜宾市最大的县级行政区,全县幅员面积2945.83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人口100万,县政府驻柏溪镇。
宜宾县前身名叫僰道县,最早建于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县城就是今天三江汇合处的宜宾城。唐会昌三年(843),因金沙江涨水城池被淹,县城便迁往今上江北的旧州坝。北宋政和四年(1114)僰道县合并了西北面的宜宾县后,因“僰”字不雅,便更名为宜宾县。南宋咸淳三年(1257)为抗击蒙古骑兵的需要,宜宾县城迁往江北的登高山(即今白塔山)。
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占领登高山后,将宜宾县城迁回今三江口宜宾城,此后元、明、清至民国无改。
1951年6月分出宜宾县城区设小宜宾市,宜宾县城便迁往喜捷镇,1952年8月又迁回原驻地宜宾城内的县府街,1965年7月迁驻柏溪镇至今。
从上面宜宾县的历史,大家可以看出从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起,今天的宜宾城才被称为“宜宾”。但是最早的“宜宾”并不在今天宜宾城,而在今天宜宾蕨溪镇宣化坝。原来,在隋朝末年,分出曾析南安县(今乐山前身)部分地域在今宜宾县蕨溪镇宣化坝置𨚲䣕县,到了唐天宝元年(742年),由于“𨚲䣕县”一名不雅,便以少数民族“慕义来宾”之义将县名改为“义宾”。
(2)谢咏老师:宜宾宝宝如何取名改名
很家长朋友们都关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生于【宜宾】的宝宝该如何取名字呢?
谢咏老师温馨提示,不管是出现于哪个城市,本人的命理格局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命理五行力量决定了人生命运气数,所以我们唯有以命理五行为基础,推算出其核心“喜用神”,而后再结合姓名之数理合而为一体来取名方为正统;
(3)谢咏老师:宜宾取名字的来源
到了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宋代第二皇帝赵光义上台,“义宾”之“义”就“犯讳”了,于是按《孟子》“义者宜也”句意,把义宾改为“宜宾”,这就是最早的“宜宾”出现。北宋政和四年(1114),宜宾县并入僰道县,因“僰”字不雅,僰道县便更名为宜宾县,最早的宜宾县城便降纳更名为宜宾镇。
又过了五年到了北宋徽宋宣化元年(1119),老宜宾县范围恢复建县,这时“宜宾”已经为今天的宜宾城所使用,于是恢复后老宜宾县范围就宣和年号中的“宣”字和“变化”的“化”字,定名为宣化县。后来宣化县又撤销并入了宜宾县,清朝时期宜宾县还有宣上、宣中、宣下等乡名,到只在今天留下了宣化坝一个地名和宣化村一个的村名了。
民国时期的宜宾县是全省特大县之一,全县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与当时面积最小只有555平方公里的筠连县相比,相当于近8个筠连县!
而当时宜宾县的经济繁荣程度远超是今市境南面几个县的总和,民国31年(1942),全县分为5个区106个乡镇,而当时的筠连县只有7个乡镇,由于宜宾县的辖区实在太大了,在民国时期就有把宜宾县拆分宜宾、横江、观音三个县的提议。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6月,划出宜宾城区及近郊组建宜宾市;1959年划出北面的漆树、仲权2公社给自贡市;
1974年5月划出南面的水东、水河、安富等3个公社给云南组建水富县;1983年10月又划出金坪区9个公社、喜捷区4个公社及安边区的日成公社(今赵场)给小宜宾市;2003年10月划出真溪乡给屏山县作新县城。
经过这5次大的划出后,今天宜宾县的版图比民国时期缩减了约四分之一,状若蘑茹,但仍是全市最大的县级行政区。
现在的宜宾县从县城柏溪镇出发,到其北面的观音、白花等乡镇要经过翠屏区地界;到其西面的蕨溪、商州等乡镇要经过屏山县的新县城地界;到其南面横江、双龙等乡镇如走最近的道路,要经过云南省水富县县城。如此的政区也许有新的调整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