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内汽车市场的持续内卷,导致整体形势和局面发生巨大变化,自主品牌汽车开始取得了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达1797万辆,市占率65.2%,较2023年上升了9.2个百分点。
此长彼消,伴随自主品牌市值份额的提升,合资品牌的市占率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2024年首次跌破1000万辆,仅为959.2万辆,市占率已减少到34.8%。就目前的形势而言,2025年合资品牌恐怕要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急需破局之举。
而转战出口,或许是合资品牌释放内卷压力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方式。而实际上,一部分合资品牌已经开始采取这一策略。以悦达起亚来说,2024年其全年销售为24.83万辆,同比增长49.2%,而出口销量却超过了36.4万辆,发动机累计出口,甚至远超内销。
虽然这组数据不完全代表中国生产出口,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生产出口的悦达起亚起码在17万辆到18万辆之间,与2023年80602辆的出口量相比,增长幅度可谓惊人。而同样属于韩系品牌的北京现代,2024年累计出口销量则突破了5万辆,官方对于2025年的销量预期目标还进一步加码,预计出口量将提升至出口量提升至8万至10万辆。
至于美系车代表的福特中国,2024年的出口销量也达到了16.8万辆,实现了50%的同比增长,同时还占据总销量的40.5%,可以看出,这几家合资品牌在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疯狂内卷的形势之下,并没有采取正面硬刚,而是选择转战出口海外,合理运用中国市场的产业链优势,化内卷为外卷。
其实,合资品牌以往也会将中国生产的车型出口到海外市场,但与规模庞大的中国市场相比,过去出口的销量并不算很大的数目。过去,由于很多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具有主导地位,实现国产化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而且销量非常可观,因此对产能大幅度扩张。
然而如今市场形势发生改变,国内市场对合资品牌的需求有所下降,因此也只能降低产量。但前期大量投资建设下来的生产线拥有大量的闲置产能,依然会浪费不少成本,而想要充分利用这些闲置产能,自然需要打通销量,既然国内市场满足不了,出口海外不失为一种好思路。
对于合资品牌来说,中国市场如今成熟且完善的产业链,具有其他国家及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以同样以汽车产业为支柱的墨西哥来说,其劳动力雇佣成本只有中国同岗位平均成本的50%,但由于大量零部件需要依赖进口,从物料报价到物流成本,再到供应链、质量等多方面的管理,与中国的工厂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墨西哥同品牌的生产成本依旧比中国高出40%以上。
中国制造早已过了卷人力成本的时代,如今早已在卷整个产业链,放眼全球的汽车产业,能够具有完整产业链且具备成本优势的国家及地区,其实寥寥无几。跨国合资车企转战出口业务,实际上是战术性调整。
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合资品牌内卷变外卷的操作,其实也具有借鉴意义。尽管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也是企业与品牌发展的根基,但自主品牌想要进一步做强做大,成为全球化的企业是其中一个必备的条件,只有实现“走出去”,往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进军,这才是中国汽车企业变强的标志。
汽车网评: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很多中国车企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像奇瑞、比亚迪、吉利、上汽、广汽、长安等自主品牌,在2024年均取得了出口销量的进一步增长。接下来,中国车企与海外跨国车企的竞争将进入新阶段,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将发生进一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