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谷 丰
编辑|小 麦
在科技与现实交汇的前沿,有这样一位创业者——高源。他造的机器人,不仅攀上了珠峰,也深入矿井;既能穿梭校园安防,还能冲进火场灭火。他相信,机器人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帮助人类摆脱危险与重复劳动,去探索更有价值的世界。
十年研发,百余项专利,从极端环境到日常应用,他造的机器人一步步拓展边界,让未来触手可及。但在技术狂飙的时代,他始终保持清醒——“技术无善恶,应用有边界。”机器人是否会觉醒?是否会威胁人类?他直言:“理论上会,但人类不会停止前进。”
时代面孔总编辑 谷丰 对话 大陆智源创始人兼CEO 高源,聊聊他的机器人如何改变世界,以及他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搭建通往未来的科技之梯。
谷丰:未来在科技的发展过程当中,机器人在哪些场景最容易被运用到?
高源:更多在这种复杂场景、极端环境或者说恶劣环境。再进一步说,年轻人不愿意做,岗位老龄化了,这种场景的工作,是机器人未来真正的刚需。比如矿山、井下,一个是环境不好,再一个是因为安全问题。
再比如说农业,田里的智慧大棚,虽然很少用到人力了,但是最后采摘还是需要人。我见过很多地方,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大爷、老大妈去做这个事。
再有就是山林消防,我们现在解决了一个行业空白,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我们是唯一能够带着重型消防设备,或者拖着几百米长的水袋上山的机器人。
现在所有的山林火灾机器上不去,我们也已经开始应用了。城市消防有可能消防员在后边,因为水炮离火源比较远,水炮喷的够远,一公里都能喷到。但是山林消防不一样,灭火一定是人要顶在前面的,这个时候如果有机器人在前面顶着,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刚才举的这几个例子是比较极端的,我再说一些不极端的。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校园安防工作,我们的机器人除了日常校园巡检,还能在中小学门口执勤,识别往来行人的一些危险举动,比如手拿凶器。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人的面部表情分析他的情绪。最特别的一点是,如果发现有异常,我们的安防机器人有一定的对抗能力,前面可以装备一个防爆盾牌,它在跟人进行对抗的时候,咱们两个人肯定对抗不了一台安防机器人。
还有一种——养殖场,它的空气很差,在这种环境下,机器人也是一个未来必备的工具。比如养羊、养牛都是户外,需要有人背着药箱挨个喷洒,人背个20斤的药箱,走路都费劲。而我们的机器人,背个150公斤的药箱,一路过去一个厂全搞定,这些都是未来机器人要替代的场景。
谷丰:可以这么理解,机器人可以取代人类怕危险、怕环境,这种环境下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应用场景,减轻人的负担。那机器人将来在民生方面,比如养老机器人有没有应用市场?
高源:其实很多人问过我们这个问题,未来肯定是由人形机器人来做养老,但是这个未来比较遥远,前面肯定会有一些专业的智能设备也好,机器人也好,去辅助养老,比如说帮老人翻身、上厕所、洗澡,有一些专门的设备。
另外有些工作机器人是不能去碰的。无人驾驶,包括现在有一些企业做的那种代替快递员的机器,这两种我们都是不碰的。这两个岗位都是就业的蓄水池,你如果把这个工作机会都掠夺,这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谷丰:技术一定要有伦理管理,不能把所有人类该干的工作全抢没了。但是在科技发展的过程当中,机器人将来会不会自己产生意识呢?
高源:其实这是我们一直想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我们算法研究的其中一个方向,就是让机器人有自我意识,可能更多会涉及到仿生学和神经学的一些内容,我们也一直在去实验。
谷丰:机器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会不会对人类产生威胁呢?
高源:理论上会,但是这个研究方向人类不会放弃。
谷丰:在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里,我们的机器人都能做到业内领先。这里面最大的难点在什么地方?技术壁垒在什么地方?
高源:我们之所以做了差不多快10年的时间,其中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研发上,它关系到我们的研发目标。我们的目标场景决定了我们的机器人,第一是电动,第二要多电机,都在一些关键的位置,起到关键的动力作用,第三就是需要承受很多的颠簸和冲击,这几个点组合在一起,就决定了我们想要的这些组件,市场上并不多见。我们的关键部件,首先它要经得住冲击。
比如说我们的机器人,在负载了100公斤、200公斤的情况下,先不说高速走,就是普通的速度,在路上碰到一个石头、碰到一块砖,反馈给机器的冲击力都非常巨大。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平时在屋里走路,不小心腿碰到桌子沿了,青一块要疼半天,这个冲击力是很大的,要去处理这些问题。
我对我们机器人设计要求是非常高的,开始是要能走砖路,能走石头路,后来我还要你能走山路,甚至还要能下水,能下海。像我们的捕鸟蛛机器人,最高能到60公分的攀爬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现在的一些关节类机器人可能会面临的非常大的问题,比如说我把笔放在桌子上不动,这叫静态载荷,但是当我把它拿起再敲击桌面,这叫冲击载荷。如果我不断地去冲击它,它能撑多久呢?可能半天它就碎了。
谷丰:这里边除了力学和物理学之外,还有很多材料学的问题。
高源:对,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人类的膝盖,每下一节楼梯我们是单腿着地,膝盖承受的冲击力是体重的四倍。相当于如果是50公斤的人,那你冲击力是200公斤。而机器人的冲击力都给到了电机,或者它的动力组件,这对它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
谷丰:咱们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这些,技术专利肯定很多,专利数量有没有做过统计?
高源:现在有100来项,还会更多,我们今年会有更大的一个布局,在专利方面。
谷丰:中美之间的机器人差距大不大?到底谁更厉害呢?
高源:我能够说,我们的机器人在我们这个量级里面,全世界我们是做得最好的。它不像软件算法,比如说人脸识别,你识别率95%,我识别率97%,这东西其实各说各话、不好比较。而硬件性能是可以拿来比较的——你过障碍过多少?你爬坡爬多少度?这个非常直观,拿出来比就完了。
30年前的美国,它一定比我们强,那时候美国的工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废掉。另外还有一点,互联网在盈利上还没有那么出彩。第二,美国它更喜欢去做一些快的东西——算法很快,互联网很快,金融很快,他们更喜欢去做这样的东西。
谷丰:我觉得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的算力加我们的应用场景,我们的机器人的水平目前跟美国旗鼓相当,但未来一定会超过美国,就看我们的智力加我们的人海战术了。
高源:其实从机器人的应用来说,中国早就超过美国了,但是大众的关注可能更多集中在更容易展示的技术和产品上,比如说人形机器人、机器狗、无人矿车等等。
谷丰:在机器人的研发过程当中,很多应用场景很复杂,是靠数字模拟还是要去实地勘察?
高源:一个是场景,一个是研发过程中的实验,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做出来才知道,因为现在数字模拟的能力有限。甚至有时候数字模拟的效率,还不如做出来后再去实验,要更快一些。
谷丰:为什么给公司取名叫“大陆智源”?
高源:“大陆”本身从字面上,我们对标的是“大疆”,“大疆”是天上最好的,“大陆”就是陆地上最好的。而且我觉得“DALU”这四个字母拼在一起作为一个商标,不管是在国内也好,去国外也好,我不需要去做词义上的翻译,相当于我们中国品牌的一个发音,直接就对外推广了,也是一个蛮好的词。
谷丰:大陆智源,将来你想把它发展成什么样的企业?
高源:我的目标可能听起来也比较幼稚,做一个全球化的机器人公司,让我们的机器人走进各行各业,方方面面。
谷丰:协助人类的美好生活。创业这么多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高源:困难非常多,资金肯定是困难的。相比资金来说,可能投入更多的是精力。另外,对家庭其实也有很多投入不到的地方,因为我背后可能是更多的家庭,或者说更多的一起创业的伙伴的家庭。
谷丰:现在公司有多少人?
高源:差不多100人,研发人员占到30%,还有生产、市场各方面的。你想要的越多,你付出的就要越多。我一向认为,如果只是想赚自己和家庭够用的钱,其实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我想要的是,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可能有很多人会笑话,我想要的是实现理想、实现梦想,这可能是人这一辈子代价最高昂的一件事情,所以你要付出的东西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