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读:猪肉和豆腐是从古至今都是我们非常喜爱的食品,在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古人对购买猪肉和豆腐都很考究,并且还总结出了一句俗语,那就是“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把握好时间,是古人购买到好猪肉和豆腐的秘诀。
买猪肉的考究
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说购买者不要大清早就去购买猪肉。在古代,卖肉的商贩都是个体,而他们基本都是到农家去收猪,收回后要屠宰,然后分类,之后才会拿到集市再出售。
通常情况之下,这个过程需要持续几个小时,基本要到上午九十点钟才能全部完成。也就是说,在这之前的猪肉都是前天卖不完剩下的。别说是炎热的夏天,即便是在秋冬季节,古代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猪肉放了一夜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更别说新不新鲜了。
因此,久而久之古人就总结出了“早不买猪肉”的俗语。上午的猪肉由于是现杀的,不仅很新鲜,味道也好。这就是为什么早不买猪肉的原因。
第二层意思是对商贩而言的。
商贩不要在上午七点之前去收买猪。是因为养猪的农民会前天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喂猪。猪的胃口大,吃得多,如果上午八点去收猪,猪体内的食物还未完全消化,那么猪的体重就会增加,再加上喝水的重量,通常情况之下,猪的体重要多出好几斤,这好几斤是饲料而不是猪肉,对于商贩而言,不就要多花冤枉钱吗?
而到了上午,食物消化了,体重就下降了,自然就是正常的价钱了。
买豆腐的考究
我们吃的豆腐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它是西汉刘安发明的。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被封为淮南王。他才华横溢,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曾编撰《淮安子》一书。这本书虽是杂家的代表作,但道家思想占据了主要篇幅。据说,豆腐的发明也跟道家的炼丹术有关。刘安召集了一帮术士,一起研究炼丹术,却在无意中,发明了豆腐。
豆腐一问世就深受大众的喜爱。它营养丰富又健康,是中国最喜爱的食品之一。制作豆腐的原材料是黄豆,把黄豆磨成豆浆,再加石膏凝固,便成型了。
但豆腐唯一的缺点就是容易变坏,不能搁置太长的时间。尤其是到了夏天,特别容易变味。
而做豆腐和卖猪肉不同,在过去豆腐商贩一般会在凌晨四五点开始磨黄豆,做豆腐。到了六七点到集市去出售。因此,早上去买豆腐都是新鲜的,而且是越早越好。因此下午去购买的豆腐大多都不新鲜。由于原材料不新鲜,那么烹饪的菜肴也就会受影响。所以,购买豆腐一定要早去集市。
传承
虽然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冷冻技术越来越普及,加工技术的规模化,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超市等地方购买到我们想吃的东西。
但与此同时,科技为了实现食物能够保持新鲜,要么加入了防腐剂,要么就是冷冻或者冷藏,虽然吃了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却并非最原始,最新鲜的食材。
因此许多农民依旧保持传统,喜欢运用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方法来购买食材,古人的这些考究错不了,毕竟是经过了几千年总结并流传下来的。
小结
俗语作为老祖宗的文化瑰宝,蕴含着民间至高无上的智慧,在古代信息传播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俗语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流传。同时老一辈在传授俗语的同时,也会把其中的道理向后人解释清楚。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便捷,也正因如此,俗语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作为华夏儿女,我们需要做好传承,即便有些俗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再适用,但我们可以相应地加以改编,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使得更多人因此而受益。
也许这才是古人创立俗语的初衷。
参考资料:《俗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