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百团大战,正式开打!
智行观察系列 No.207
作者:刘凡
编辑:林炯佳 什么能让一家市值8000亿的巨头一天之内股价涨停? 答:智能辅助驾驶(以下简称“智驾”)。 2月6日,蛇年开工第二天,比亚迪宣布将于2月10日举行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消息发布后,比亚迪A股当天便迎来涨停,涨幅10.0%,成交额超102亿元;比亚迪港股单日涨幅达11.51%。 截至2月10日,比亚迪A股股价在短短4天内上涨了18.3%,市值增加近1500亿。 推动比亚迪大涨的这场发布会,核心主题只有一个:把智能辅助驾驶普及到20以下价位。 一场发布会,何以有如此大的动能?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2018年就提出过,“新能源汽车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而智能化的核心,便是智能驾驶。 但在2023年智驾开始成为行业共识后,比亚迪在智驾领域却一直进展平平。直到去年,比亚迪才开始在智驾领域发力。 在去年1月“比亚迪梦想日”发布会上,王传福表示,“未来比亚迪20万元以上车型提供高阶智驾的选装,30万元以上车型将实现全面标配”。 但仅仅一年过去,王传福“食言”了,比亚迪要把智驾普及到20万元以下车型上。 2月9日,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表示,比亚迪全系车型都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其中首批21款车型将陆续上市,包括秦家族、元家族、宋家族、海豹家族等,价格区间低至7万元左右(比亚迪海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1bb49fe8a7546d9a696f79da02d91a4.jpg)
具体来说,这套智驾系统分为天神之眼A/B/C三套方案,对应的价格段从低到高,天神之眼A主要搭载在仰望品牌上,天神之眼B主要搭载在比亚迪和腾势品牌上,天神之眼C主要搭载在比亚迪品牌上。 承担普及重任的,就是天神之眼C,它主要面向20万元以下价位车型,包括10万元以下的海鸥、10-15万元的秦PLUS和海豹05 DM-i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b5198172f0dc8037d16c3a4c5710a5b.jpg)
硬件方面,天神之眼C采用了独创的 “二郎神” 前视三目摄像头,其他传感器还包括 12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和 12 颗超声波雷达,支持自适应巡航、智能跟车、车道保持、自动变道等高快领航功能,以及侧方停车、倒车入库等,还全系标配代客泊车功能。 座舱标配DiLink100智能座舱、12.8 英寸起的中控屏、全液晶仪表、电容方向盘、专用智驾拨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d7aace0a9587e3255f7f52331b42c39.jpg)
比亚迪表示,在今年年底前,天神之眼C还将通过OTA升级获得城市记忆领航功能。 之所以能一口气推出21款智驾车型,比亚迪依靠的是三大能力支撑:一是每年数百万销量下带来的庞大行车数据;二是已经在DM混动系统、易四方、刀片电池等证明过的研发实力;三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拥有强大的量产能力。这三点是比亚迪能成为首个推动智驾大规模普及的车企的核心所在。 而对比亚迪来说,智驾不仅是一项功能,它更是“下半场”最重要的攻城利器。也是因此,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表示,2025年买车看智驾,未来2-3年智驾将成为必不可少的配置。
2021年是比亚迪销量爆发式增长的开始,而增长的动力,来自比亚迪引以为豪的DM混动系统。也是因此,用技术推动市场增长,成为比亚迪难以割舍的方法 论。 其后,刀片电池、易四方、主动电磁悬架等均成为比亚迪技术的标杆之一,但与此同时,再没有第二项技术能像DM混动系统那样,给比亚迪带来爆发式增长。 2024年,比亚迪全球销量427万辆,同比增长41.1%,位居全球第六。从增速上看,比亚迪依然高于同期国内新能源销量35.5%的整体增速,但相较比亚迪2023年同比61.9%的增速,显示出增长放缓的趋势。 与此同时,2024年比亚迪海外销量达41.7万辆,同比增长71.9%。但高速增长的海外市场同样面临众多不确定性,从去年开始,欧洲关税等越来越多非商业之外的因素,影响了比亚迪的海外扩张。 因此,对比亚迪来说,牢牢站稳国内市场仍然对其具有重要意义。而智能化作为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的核心,也是比亚迪不能输的一场战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9f883b0a198745d81b910a9a3eea938.jpg)
在去年11月,王传福表示,面向智能化下半场,比亚迪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发展人工智能和汽车相结合的智能化技术,实现整车全面智能化进阶。 与此同时,在加大自研能力的同时,比亚迪也试图扩大朋友圈。去年11月上市的方程豹豹8就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3.0。 过去,行业对比亚迪智驾能力评价并不算太高,公认智驾第一梯队的华为和小鹏都在智驾领域有着深厚积累,同时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布局端到端方案的品牌。 但在技术之外,华为和小鹏也有自己的短板——量产能力。华为不造车,乾崑智驾搭载的价格最低的车型,售价也高于15万元;而小鹏还只是月销量4万左右,不到比亚迪1/10的新势力车企。即便华为和小鹏都想大规模普及智驾,但显然,目前他们都不具备普及的现实条件。而这,恰恰是比亚迪所擅长的。 相比其他车企,比亚迪不仅销量拿下国内第一,其众多零部件都由自身供应,因而在产品更新节奏、供应链稳定,以及功能开发上有着更强的把控性。 换句话说,比亚迪更具备大规模量产优势。也因此,比亚迪其实并非一定要在智能化上做到行业第一,而只需做到技术上的不落后,再通过大规模量产、上车,便可在这场智能化马拉松中抢占先机。 而现在,比亚迪正试图把量产能力,转化为智驾普及上的优势。
把智能化,尤其是把智驾作为核心的,不只比亚迪一家。 在比亚迪发布会前一天,2月9日举行的长安汽车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暨深蓝汽车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发布会上,长安汽车表示,未来三年,长安汽车计划推出35款数智新车型,并表示,从2025年起,旗下所有品牌的乘用车都将全面向数智产品转型,不再开发非数智化新产品。 长安汽车旗下的深蓝品牌则表示,未来将不再研发非L2.5+级智驾系统车型。 和比亚迪类似,长安也把智驾标配到了10万元价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4b626026a261a7135c6739b947d7488.jpg)
而新势力虽在量产方面能力不如比亚迪、长安这类传统巨头,但其调整能力也更快,2024年,新势力为争夺智驾高地,使出了浑身解数。 小鹏汽车进行了大规模的组织结构调整,技术开发部被拆分为AI端到端、AI应用、AI能效三个部门;6月,蔚来智驾团队调整为大模型部、部署架构与方案部、时空信息部等,感知和规控团队合并为大模型团队,集成团队重组为交付团队;8月,小米智驾团队完成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将“感知”和“规控”两个二级部门合并为“端到端算法与功能部”,团队人数达1200人。 可以确定的是,智驾已经成为车企们内卷的核心,而如今胜负未分,乾坤未定,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皆有可能是黑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a49311ed9865ce8c1ff0c8986bdb57f.jpg)
END
没老车主什么事[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