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西安市自规局发布《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简单整理内容重点如下:
一、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 构建“一屏一带、八水七田、双心六片、轴线传承”总体格局
规划提出构建“一屏一带、八水七田、双心六片、轴线传承”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屏”:秦岭北麓生态屏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筑牢西安生态安全基石。
“一带”:渭河生态景观带,改善水环境,增强城市通风廊道功能。
“八水七田”:涵盖渭河及其主要支流,并保护农业生产空间,确保粮食安全。
“双心六片”:形成西安中心城区和西咸副中心“双心”格局,并布局六大城镇发展片区,以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力。
“轴线传承”:结合历史文化轴、科技创新轴、丝路发展轴等城市轴线,确保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城市功能的优化。
这一空间格局的提出,既强调了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需求,也为未来产业布局、生态治理和人口承载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西咸一体化
1. 构建“双心六片”城市结构
西安中心城区: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西咸新区副中心: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打造产业、居住、科技创新并重的副中心。
六大片区:
富平-阎良片区:发展高端制造产业。
杨凌-武功-周至片区:推动现代农业和科技创新。
高陵-泾河-空港片区:建设临空经济区,发展高端制造与物流业。
鄠邑-丝路科学城片区:布局未来产业,推动科教创新。
临潼片区:加强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文旅融合度。
东南川塬片区:推进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
三、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增强城市竞争力
1. 推动西咸一体化,构建双中心城市结构
西安和咸阳的联动发展是本次规划的重要内容,规划提出要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形成西安中心城区+西咸新区副中心的“双心”格局,并加强外围六大片区的功能配套,以减少人口和产业过度向中心城区聚集的问题。
2. 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
规划强调要完善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资源布局,以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同时,西安将进一步优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升对外交通枢纽功能。
四、加强生态保护,构建可持续发展城市
1.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本次规划将3795.6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主要涵盖:
秦岭山脉:严格管控开发活动,防止破坏生态环境。
渭河流域:提升水环境质量,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森林与草地: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提升森林覆盖率。
2.推进生态系统修复
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减少地下水开采,建设雨水收集和再生水利用系统。
污染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湿地保护:加强泾渭湿地、浐灞湿地保护,维护水生生物栖息地。
此外,在这份决定西安未来十年发展的文件之中,有六个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到:
第一,第一次给出了西安的“底层数据”:总体规划明确标注“挑战与机遇”,在自然灾害、特大城市运行风险、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区域一体化壁垒等多个方面阐述,并且明确指出无法高强度开发的土地占到市域70%,对于开发建设的限制很多。
第二,第一次将西咸纳入西安总体规划:并且首次明确标注,“为深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将西安市代管的西咸新区直管区内咸阳市行政辖区部分纳入统筹编制范围。”请注意,不管是标注,还是划分为两个区域,都开西安之先例。

第三,第一次将双中心、秦创原写入总规: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西安布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实施,为西安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的有机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激发新动能。

第四,感到奇怪的高新三期的特殊现状:参照西安市发布的《西安市高新片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公示图》,高新CID处于“南部高新技术与科教集聚区”与“国家科学与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区”之间,是“两港带动,三区协同”的焦点板块,但在2023年高新区已经发布“全国第四个双中心城市唯一核心区”。

第五,第一次将浐灞国际港写入总规:在2023年末“合并”,在2024年“公布”,2025年写入“总规”,这是浐灞国际港三年三步骤的集中成果。从此之后,浐灞国际港不再是“查无此人”,而是“西安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还是“西安城市新中心”承载地。
第六,第一次强化了“双港”战略意义:构建空港、陆港引领的门户枢纽体系,促进自贸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国际产能合作和国际交往等多类型、多层次对外开放平台空间转型。围绕“陆港”,还要打造“重要人文交流基地”。
总体来看,《规划》全面布局西安的未来发展方向,强调生态优先、空间优化、城乡融合和产业升级,为未来西安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
来源:西安楼市/徐三刀评楼市
编辑: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