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的落凤坡,秋风卷着枯黄的梧桐叶,掠过怪石嶙峋的山径。庞统的坐骑突然一声嘶鸣,他刚拽紧缰绳,一支冷箭便穿透了胸前的犀甲。这里原本叫“凤凰坡”,却因庞统在此陨落,成了后世熟知的“落凤坡”。血珠滴在他常读的《六韬》竹简上,模糊了“凡兵之道,莫过乎一”的字迹,这位惯于奇谋的谋士,终究倒在了离成都仅六十里的征途上。他临终前未竟的谋略,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刻在蜀汉的命运里。如果时光倒流,让庞统与诸葛亮这对“卧龙凤雏”真正联手,刘备的复兴汉室之路,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一、两种智慧的天然互补:一个稳如磐石,一个奇如烈火
诸葛亮和庞统,本是荆州地界两道截然不同的光。诸葛亮在隆中种地时,就把天下大势在竹简上画了个透,《隆中对》里的每一步都像算好了的卦象,先取荆州、再图益州,联吴抗曹的大框架严丝合缝,是典型的“先谋势再谋子”。他擅长织网,把粮草、外交、人心都编进网里,让刘备的阵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而庞统,早年在周瑜手下当功曹,赤壁之战时就敢混进曹营献连环计,天生爱走险路。他初见刘备时,故意不递推荐信,只拿真才实学说话,一张嘴就能点破益州攻略的关键——刘璋暗弱,蜀地可图。入蜀时献的上中下三计,上策直接奔袭成都,简直是赌徒式的狠招,中策诱杀杨怀、高沛,也是刀尖上跳舞的险棋。这种“兵行诡道”的风格,恰好补上了诸葛亮过于稳健的短板。
若真是两人联手辅佐刘备,蜀汉又该会是怎样的场景?诸葛亮守荆州,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稳住孙权,同时把荆州的赋税、兵源打理得井井有条;庞统随刘备入蜀,用奇计速战速决,说不定能提前半年拿下成都,让诸葛亮不必放下荆州事务,亲自带张飞、赵云入川。如此一来,关羽就不会陷入“既防曹魏又防东吴”的孤立境地,糜芳、傅士仁也不至于因后勤压力投降,荆州这颗关键棋子,就能稳稳握在手里。
二、那些可能被改写的关键节点:三个“如果”背后的蝴蝶效应
庞统若在,至少能拦住刘备集团三次致命失误。首先是荆州之失。关羽北伐襄樊时,诸葛亮若在荆州,断不会让刚而自矜的关二爷,独自面对东吴的暗算。诸葛亮知道孙权在意荆州,定会派心腹将领加固江陵防务,甚至亲赴江东重申联盟之利,不至于让吕蒙“白衣渡江”成了漏网之鱼。
其次是夷陵之败。刘备为关羽报仇举兵东进时,诸葛亮或许会劝,但以刘备的性子,未必能听进去。但庞统不一样,他敢直言不讳,当年在刘备犹豫是否杀刘璋时,直接说“逆取顺守,报之以义”,帮刘备解开道德枷锁。若他活着,大概率会拽住刘备的缰绳:“如今曹丕篡汉,正是北伐曹魏的大义时刻,何必为一时之愤,赌上蜀汉家底?”若刘备能听,十万大军不折损在夷陵,后来的北伐,至少还有兵力周旋。
再者是北伐策略。诸葛亮六出祁山,走的都是稳扎稳打的路线,先取陇右再图关中。但庞统喜欢奇袭,说不定会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试想,诸葛亮率大军出祁山吸引曹真主力,庞统暗中派魏延带五千精兵穿子午谷直扑长安,即便不成,也能让曹魏首尾难顾。这种“正奇相合”的打法,或许能打破西线的僵局。
三、人力终有极限:那些绕不过去的“硬伤”
但历史不是棋盘,总有算不到的死局。蜀汉最大的硬伤,就是家底太薄。曹魏占着中原九州,人口数百万,粮食堆满粮仓;蜀汉只有益州一州,虽说是“天府之国”,但山地多、耕地少,诸葛亮后来北伐,常常被粮草拖后腿,庞统再能谋,也变不出更多粮食和兵马。
孙权的态度也是变数。江东集团向来务实,周瑜在世时想吞荆州,鲁肃在世时联刘抗曹,到了吕蒙、陆逊,只想着保住江东。庞统能稳住孙刘联盟,但很难让孙权真心北伐配合。孙权心里清楚,刘备若灭了曹魏,下一个要对付的就是自己。这种同床异梦的联盟,始终像根松动的钉子,随时可能扎破蜀汉的后背。
还有刘备集团的性格短板。关羽看不起士大夫,张飞虐待下属,魏延跟杨仪斗得死去活来,这些人性的弱点,连诸葛亮都只能无奈叹息。庞统虽能在谋略上补漏,却未必能管住这些骄兵悍将。他自己也是个性直好辩的主,说不定跟魏延能成知己,但要让关羽低头,恐怕还得靠诸葛亮的软磨硬泡。
四、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是天命,还是人事?
有时候会想,若庞统没死,蜀汉会不会像颗突然加速的流星,在三国夜空划出更亮的轨迹?他的奇谋或许能让刘备在有生之年拿下关中,与曹操、孙权形成真正的三足鼎立;他的果决或许能让蜀汉少走弯路,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慢慢积累实力。但终究,统一天下需要的不只是谋略,还有时间、资源、人心的长久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