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的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的表现可以说是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作为世界公认的全球前三军事力量,俄罗斯却在乌克兰这里折戟沉沙。本来大家都以为俄罗斯会很快赢得战争的胜利,但看现在这架势,俄罗斯居然和乌克兰僵持住了。这件事也更进一步让中国认识到,在国际政治中,战争永远是最后的手段。
莽撞的俄罗斯其实站在事后视角,大家认为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能迅速取得胜利,是一次极为严重的误判。因为战争从来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尤其是现代这种全球化的生产模式中,一场大型战争会牵扯很多国家进来。
而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一开始,就已经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了。因为这场俄乌冲突俄罗斯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独自对付乌克兰,但乌克兰一方有很大概率取得北约的帮助。
在二战中,即使强如德国,在二战初期的时候也是积极拉拢意大利、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国家加入自己的阵营,可见在战争中找帮手的重要性。
但在俄乌冲突中,除了一个白俄罗斯对俄罗斯提供了较大帮助外,就只有伊朗给俄罗斯提供了极为有限的帮助。所以俄罗斯在乌克兰发起的“特别军事行动”,完全可以用莽撞、没有战略定力来形容。
对俄罗斯来说,它要想在这场俄乌冲突中获得较大的战果,最好的情况是用军事手段迅速控制乌克兰首都基辅。在乌克兰现总统泽连斯基逃出乌克兰的情况下扶持乌克兰政府内的亲俄派或中立派,成立一个亲俄罗斯的政权。或者是直接逼迫泽连斯基下台,组建亲俄政权。
要完成这一目标首先得迅速控制基辅,但很明显俄罗斯没有做到。其在军事和后勤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俄军在军事上的失利,然后北约抓紧机会军援乌克兰,使得战争拖到了现在。
所以还是那句话,对于战争我们需要慎之又慎。因为战争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而战争上的失利会让俄罗斯这种传统大国都吃不消。因此战争永远是最终手段,能用经济或政治等方面手段完成的事情,就最好不要用战争。
二战的本质其实现在中国的确是在用一种“非军事化”的手段和美国竞争。而要明白今天的中国具体是用何种手段和美国竞争,我们就得知道德国为什么发动二战。
德国发动二战的最根本原因是工业化和市场的关系,作为二战前世界领先的工业大国,德国却因为一战的失利失去了大量海外殖民地。
也就是说,德国在二战前严重缺乏工业原料,且有一定的产能过剩,这带来了经济危机,再加上魏玛德国滥发货币、德国是借钱发展工业等一系列因素,最终让德国出现了“50万马克的面包”。
因此德国要扩张,要打下英法这些欧洲老牌列强,将其手里的殖民地夺过来。所以德国发动二战的起因,本质上还是对工业市场和工业原材料的争夺。放到今天,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处境和当年的德国有些相似,都是一个工业强国,对工业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很大。
但中国和当年德国不同的是,那个年代工业市场和原材料基本和殖民地挂钩,而现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是被西方给消耗掉的。所以当年的德国和其它列强处于最直接的竞争状态,但今天的中国却和西方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假设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美之间出现了最激烈的军事对抗。那么中国无疑会失去原材料和市场,这会导致大量的失业问题。美国方面则会出现严重的物资短缺,从而导致剧烈的通货膨胀。
这样的情况就注定了中美几乎不可能出现像当初德国发兵欧洲的事情,更何况当今还有核武器这种大杀器,所以中美的竞争只能转为经济和政治手段。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要抹黑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要打击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这些事情都是中国获取重要工业原料的方式。
中国的战略方针那么当今的中国要如何战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呢?
中国现在在走的发展战略主要有三条,第一是加强和西方控制下的国家的合作。比如加强和澳大利亚、巴西、北非一众国家的经贸往来。
纵观美国的“盟友”体系,我们就会发现美国的“盟友们”经济强的在军事上依赖美国,军事强的,或者说是有完整主权的,在经济上依赖美国。像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有一定经济,但军事上极度依赖美国。
欧洲这些国家有些具备一定主权,比如法国,但经济上受美国掣肘,一旦欧元有点起色,国际上就会出现各种让欧元贬值的事件,比如这次的俄乌冲突。
当中国加强和这些国家的合作后,可以让其在经济上更依赖中国。正所谓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这些国家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后,受美国压力,对中国采取军事手段的可能性就大幅度降低了。
第二是产业升级。这个没啥说的,奠定西方发达国家身份的,就是这些高技术性产业。当中国完成产业升级后,就相当于中国在经济上战胜了西方,届时就已经胜负已分。
第三是整合欧亚大陆。美国能成为世界性霸权,靠的是对全球海洋的控制,尤其是欧亚大陆。从欧洲到日韩、澳大利亚以及岛链,美国正在对中国进行海洋上的封锁。但如果中国能整合欧亚大陆,美国的封锁就无用了,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经济和人口都集中在这里。
而以上种种手段,都需要时间去推动。以现在的国际情况来看,如果一切顺利发展下去,中国少说还得再发展30年才能达成自己的战略。所以中国不能心急,万不可像俄罗斯一样莽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