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近日上演了一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乌龙剧:军事机密竟在群聊中“直播”。一位《大西洋月刊》记者意外被拉入美国高层作战讨论群,全程目睹副总统、中情局局长、国防部长等重量级官员策划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打击。这场意外泄密事件不仅让白宫陷入舆论风暴,更撕开了美国决策层对中东战略的深刻裂痕。
当记者杰弗里·戈德伯格的手机突然弹出副总统万斯、中情局局长拉特克利夫等人的对话时,他一度以为是遭遇恶作剧。群组里正激烈讨论着航母部署坐标、轰炸目标清单等作战细节,甚至出现“必要时投入第二支航母编队”的预案。直到美军舰载机真正向胡塞武装阵地投下炸弹,这位资深记者才惊觉自己见证了白宫最高级别的战争策划。
事件曝光后,美国民众哗然。面对戈德伯格晒出的完整聊天记录,白宫安全委员会不得不在铁证前低头认错。总统特朗普紧急出面“灭火”,坚称“行动完全成功,机密未遭泄露”,却难掩舆论对其团队专业性的质疑。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更将矛头转向记者,称其“惯于编造谣言”,但舆论场显然更相信聊天截图的真实性。
泄露的群聊内容意外揭开美国决策层的战略分歧。副总统万斯在会上直言:“红海航道危机该着急的是欧洲人!”他明确反对动用美军为欧洲利益买单,甚至毫不掩饰对欧洲盟友的厌恶:“我们不是欧洲的救火队。”这种态度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虽私下认同万斯观点,却仍以“维护航行自由”为由推动军事行动,强调“这是总统的意志”。
这种矛盾折射出美国外交政策的深层转向。从俄乌战场到红海危机,华盛顿越来越不愿充当欧洲安全担保人。正如万斯在群聊中吐槽:“我们为基辅砸下数百亿,换来的却是法德在军费开支上装睡。”这种情绪在特朗普阵营中颇具代表性,预示着跨大西洋关系或将迎来更多震荡。
此次乌龙事件暴露出更危险的信号:美国情报系统和军事决策正显现系统性漏洞。五角大楼原计划以单航母战斗群速战速决,却低估了胡塞武装的韧性,被迫增派“艾森豪威尔”号航母紧急驰援。这种战略误判与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的“碾压式自信”形成讽刺对比,昔日“精准打击”神话正在褪色。
更令观察家警惕的是,美国高层在群聊中展现的欧洲认知偏差。当赫格塞思强调“打击胡塞武装关乎全球秩序”时,万斯冷嘲:“伦敦、巴黎的老爷们躲在白宫盾牌后喝香槟。”这种撕裂不仅影响具体军事决策,更可能动摇北约联盟根基,毕竟,没有共识的军事行动终将付出代价。
这场荒诞剧的结局充满黑色幽默:当特朗普吹嘘“完美行动”时,胡塞武装正用导弹袭击回应美军空袭;当白宫忙着修补保密漏洞时,TikTok上误伤记者话题已收获千万点击。从群聊错频到战场胶着,从盟友离心到国内质疑,系列连锁反应正勾勒出美国霸权的黄昏图景。
正如安全专家在《外交政策》刊文所指:“当五角大楼的导弹密码和WhatsApp群聊同样容易泄露时,我们该重新思考何为真正的国家安全。”这场闹剧或许终将被新的头条取代,但它刺破的帝国幻象,注定在华盛顿的权力走廊投下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