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在华销量暴跌!这到底是怎么了?

大表哥侃车飒 2025-04-13 12:54:44

曾经德系车是豪华的代名词,BBA和保时捷那是长期霸占国内豪华车市场大半壁江山都不止!可是随着国内新能源势力的崛起,BBA乃至保时捷的销量可谓是一言难尽!保时捷2024年销量同比暴跌28%至56887辆,进入2025年的第一季度更是相较于24年同期暴跌42%,仅仅只有9471辆!官方将销量暴跌的责任归咎于“中国持续承压的经济环境”以及“聚焦价值导向的销售策略”,个人感觉保时捷的销量暴跌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电动化转型迟缓,技术路线摇摆不定

保时捷在电动化领域的滞后是其销量下滑的核心原因之一。尽管其纯电车型Taycan和 Macan 电动版已上市,但市场表现远未达预期。2024年,保时捷电动化车型(含混动)仅占交付量的38.5%,且原定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80%的目标已被调整为“灵活调整”。相比之下,中国本土品牌如极氪、小米、特斯拉等通过高性能电车(如小米SU7 Ultra、极氪001 FR)快速抢占市场,这些车型以更低价格提供相近甚至更高的性能,直接挤压了保时捷的生存空间。

技术路线上的摇摆加剧了危机。保时捷虽拥有800V高压平台等硬核技术,但在智能化领域明显掉队。其车机系统流畅度与本土化功能落后于华为鸿蒙等系统,自动驾驶仍停留在L2+级别,而蔚来、极氪等竞品已部署激光雷达与城市NOA功能。这种“重三电、轻软件”的策略,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高需求。

二、中国市场结构性变革:新势力崛起与消费观念转变

中国市场的结构性调整是保时捷销量崩塌的直接推手。过去,保时捷依赖“超豪华品牌”的光环吸引追求身份象征的消费者,但如今这一群体正转向更具性价比的本土新能源车。例如,问界M9在2024年的销量突破7.5万辆,远超保时捷全年的5.69万辆。此外,保时捷的主力车型如Macan、Panamera因产品周期末期缺乏创新,在与比亚迪、理想等品牌的竞争中逐渐失势。

消费观念的变化同样关键。中国消费者对豪华车的需求已从“品牌溢价”转向“科技体验”。保时捷引以为傲的机械性能(如底盘调校)在智能化时代显得过时,而其终端售价40万元以下的车型(如Macan)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方面甚至不及同价位的国产新车,导致购买意愿骤降。

三、内部策略失误:价格僵化与渠道危机

保时捷坚持“价值优先于销量”的高端策略,拒绝参与价格战,但在市场需求萎缩时,这一策略反而成为桎梏。2024年,其在中国市场的平均库存系数高达4.2,远超行业警戒线1.5,迫使经销商赔本清仓,最终引发全国40余家经销商集体抗议。与此同时,保时捷计划将中国经销商网络从140家缩减至100家,试图通过“质大于量”优化成本,但短期内加剧了渠道动荡。

成本端的失控进一步削弱了盈利能力。电池原材料涨价、欧洲碳关税政策及芯片供应链瓶颈推高了生产成本,而研发投入(如8亿欧元追加投资)未能有效转化为技术优势。2024年,保时捷净利润暴跌30.3%,单车利润率从18%降至14.1%,凸显其商业模式的脆弱性。

四、全球市场分化与组织架构调整

尽管北美市场以37%的同比增长成为新增长引擎,但其难以抵消中国市场的萎缩。为应对危机,保时捷启动激进的裁员计划,计划2029年前削减3900个岗位,并关闭部分德国工厂,试图通过“瘦身”转型轻资产模式。然而,这种“外科手术式”改革与追加研发投入的策略存在矛盾,反映出品牌在短期生存与长期转型间的迷茫。

结语:豪华车定义的变革与未来出路

保时捷的困境是传统豪华品牌在行业变革期的缩影。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重新定义“豪华”——从机械性能至上转向科技体验优先。短期来看,加速电动化(如纯电Cayenne的提前发布)、深化本土化研发(如与地平线合作智驾技术)或是破局关键;长期则需重构品牌价值,将跑车基因与智能化、可持续性融合。若不能在这场变革中重塑竞争力,保时捷恐将从“利润标杆”沦为“转型案例”。

0 阅读:2

大表哥侃车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