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前,刘文辉做一小决定,令他14年后多了一条后路

紅色记忆 2024-12-12 09:49:48

川康名将刘文辉,以一名大军阀率部起义,彻底击碎蒋介石“决战川西”的美梦,投向人民怀抱,为大西南解放做出不可取代的重要贡献,建国后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在西南受到很好的照顾,地位也很高。

他的一生,尤其是作为川系军阀代表人物,历经军事政治的起起落落和波云诡谲,能联合四川实力派毅然起义,是极富传奇色彩的。

而更传奇的是,其实早在1935年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时,刘文辉就曾与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合作”,甚至可以说,正是当时他所做的一个决定,为他14年后起义提供了一条后路。

那么,1935年飞夺泸定桥前,刘文辉究竟做了什么决定?他身上又有哪些传奇故事呢?

1895年,刘文辉出生于四川一小康家庭,14岁入四川陆军小学,住军校7年,1916年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

毕业后,他返回四川,经刘氏家族军阀源头人物刘湘(两人叔侄关系,刘湘属侄辈,但年长刘文辉6岁)介绍,到川军第二师刘存厚部任上尉参谋。

时值各派系军阀混战,群雄并起,在一片厮杀中,刘文辉凭借个人能力,再加上刘湘的照拂,地位进一步上升,1920年任少将旅长。

此后,刘文辉以四川宜宾一带富庶地区为基地,自立门户,总揽这里的军、政、财、文大权,形成独立的军事政治力量,开始了势力突飞猛进的新阶段。

在混战中,他不断打败对手,抢占地盘,收编部队,不到10年光景便升至第24军军长,被国民党授予陆军上将,1929年就任四川省主席,并兼任川康边防总指挥,手下拥有了7个师、20多个旅、14万军队,81个县占大半个四川的地盘,达到军事生涯顶峰。同期,在一些具体事情上,就连蒋介石都不得不让他三分。

另一边,刘湘任四川善后督办、21军军长,同样拥兵十多万,雄踞重庆和川东地区。“二刘”叔侄俩成为四川的主要统治者。

不过很快,两人便因政治意图不同产生了矛盾。刘文辉在四川发展壮大后,政治野心不断膨胀,兵源军需无虞,踌躇满志的他,目标已经不仅局限在四川,而立志要“问鼎中原”,但刘湘出道较早,相对比较保守,他自己不想出四川,也不想刘文辉出四川。

除此之外,二刘对蒋介石的态度也很不一样。刘湘老谋深算,提出拥蒋统川,正中蒋介石下怀,反观刘文辉,却将国内当时掀起的反蒋浪潮视作自己一展宏图的大好机会,曾分别于1929年随湖南军阀唐生智,1930年中原大战随阎锡山、冯玉祥,两次通电反蒋,招致蒋的愤恨。

最后,二刘矛盾不可调和,直至反目动武,致四川大小军阀陷入一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混战。30年代初,这场战争最终以刘湘在蒋支持下,争取到川军邓锡侯、杨森等实力派,组成联军,而刘文辉陷于孤立,战败告终。

后刘文辉只能带着不足两万人的残余部队,从成都退到雅安,虽未被赶尽杀绝但元气大伤,再无“问鼎中原”之力,自此沉沦的他,开始筹划另一个领地——西康。

西康位于西藏和四川之间,又被称为川边,这里地瘠民贫,藏彝回汉蒙满多个民族杂居,治安混乱、政治不稳、经济落后,是刘文辉过去后才建的省,其当时的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比5个浙江省还要大,下辖33县,人口200余万,其中藏、彝族约百万人。

刘文辉因地制宜,实行恩威兼施政策,争取了少数民族的拥戴,又大力从事经济开发,建水电站……

通过一系列举措,刘文辉终在西康站稳脚跟,1935年,刘文辉如愿当上“西康建省委员会主任”,集西康的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康王”。

而此时,正值红军北上,也就是这年,5月,红军长征通过西康地区,发生了著名的“飞夺泸定桥”事件。

彼时,蒋介石既想消灭异己,又要利用刘湘、刘文辉等地方实力派出兵“围剿”红军,一面严令刘文辉的24军在大渡河沿岸堵截,一面派其嫡系薛岳率中央军跟踪追击。

刘文辉生怕蒋介石派嫡系部队借追剿红军名义进入西康,失去自己在西康的地盘,毕竟此前蒋便屡次提出派中央军进入西康,企图彻底异己势力,只好奉蒋令亲赴督战。

当时刘文辉第四旅一个团重点防守沪定桥。沪定桥架于大渡河上,悬于10丈高空,它不像普通桥一样有从河床上立起的桥墩,而只有13根碗口粗的铁索,其中9根铺着木板作为桥面,4根作为扶手,从河东拉到河西,共2600多米长,2.6米宽,桥下恶浪滔滔,不时发出雷鸣般的轰然巨响,令人耳聋目眩。

当时为阻红军从沪定桥上过河,蒋介石让刘文辉将铁索桥砍断,但刘文辉却回应说,那泸定铁索桥是康熙大帝御批修建的。

确实在那铁索桥的两端,还分别固定有两根铁桩,上刻有“康熙四十四年岁次乙酉九月造汉中府金火匠马之常铸椿重一千八百斤”的字样。

蒋介石当时闻言,有些动摇,而刘文辉便趁此间隙道:“没关系,我把铁索桥上的木板拆了就行了。”

但事实是,刘文辉悄然做了个决定,铁索桥上的木板也没有全拆,就拆了几块,并且不让部下继续在那守卫。

而就是这个小决定,助力红军一往无前,渡过了这一地形险要的泸定桥。

后来曾有回忆文章说:(当时)敌人已经把桥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闪闪的十三根铁链子了。事实上并未如此,当时红军赶到时,泸定桥只拆除了一部分桥板。

聂荣臻元帅后来在他的《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一文中,提及有关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也曾有过突击队“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这样的描述。

如此,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二十四军防线,胜利通过康境,最终在川西北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也是自此后,刘文辉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从蒋反共必败了,开始采取亲共反蒋的态度和立场,并逐步与中共中央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抗战爆发后,刘文辉捐款50万元支持抗战。后刘湘出川抗战身死,蒋介石最终完全控制了四川。而已登上西康省主席位的刘文辉坚持反对控制,并联合四川实力派向蒋介石施压,使西康成为蒋介石难于插手的省份之一,刘文辉在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坚定了反蒋决心和信心。

于是就在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以一名大军阀在四川彭县通电起义,他联合的四川实力派邓锡侯、潘文华等亦宣布起义。蒋介石“决战川西”迷梦就此破灭,当即仓皇飞逃台湾。

如此,从14年前的一个小决定起,到宣布起义,刘文辉最终为“控制川、康,迎接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辉先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副主席,并于1955年荣获解放勋章。

1959年,刘文辉奉调进京,出任国务院林业部部长。这期间,他除了上班和开会外,经常去外地视察林业,家里也经常读一些林业方面的书籍。

另外,他先后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为新中国做了许多有益工作。

后来在一段风雨岁月中,刘文辉受到冲击,周恩来总理又安排他到军队医院“疗养”。

1976年6月24日,刘文辉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

回顾他从军从政的传奇一生,曾身居带甲12万、执掌川省权柄高位、立志“问鼎中原”,也曾一朝败落,东山再起,历经刀光剑影,晚年又回归平淡,弥留之际,他反复跟家人说的一句话是“就这样吧”,也就这样,他走完了曲折而又完满的传奇一生。

素材来源:

[1]刘元彦,李菁.戎马生涯三十年——我的父亲刘文辉[J].文史博览,2007,(09):10-15.

[2]蔡远.西康王刘文辉[J].文史精华,1997,(07):46-50.

[3]水新营.周恩来对刘文辉的团结教育和关怀[J].红岩春秋,2022,(01):13-17.

[4]邓光汉.刘文辉彭县起义的前前后后[J].文史杂志,2009,(05):61-64.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