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英雄时代权力困境——《美国队长4》

妙看影视 2025-02-19 19:06:31

后英雄时代权力困境——《美国队长4》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美国队长4》。

片名Captain America: Brave New World / Captain America 4 / Captain America: New World Order (2025),别名美国队长4:勇敢新世界(港) / 美国队长:无畏新世界(台) / 美国队长4:新世界秩序 / 美队4。

当山姆·威尔逊接过振金盾牌,漫威电影宇宙的叙事重心也悄然转变。《美国队长4》不是简单的英雄接力赛,而是将星条旗披风化作解剖刀,剖开后英雄时代的精神困境。安东尼·麦凯接下盾牌,哈里森·福特则披上总统外衣,但这场权力的交接远比预想的复杂,更是整个超英叙事转型期的沉重命题。

为了让山姆成功接班美国队长,漫威还专门推出一部美剧《猎鹰与冬兵》,详细表现猎鹰竞争上岗的艰程。但问题是,猎鹰真能成为新一代的美国队长吗?他是否能在观众心中填补那个曾属于史蒂夫·罗杰斯的空缺?

漫威宇宙的第35部作品《美国队长4》就像一场迟来的风暴,裹挟着争议与期待呼啸而来。

本片在《猎鹰与冬兵》(2021)大结局的同一天宣布,隔了四年后才上映。

预告片结合当时懂王遇刺,着实火了一把。加之影片补拍了大量内容,观众的期待也随之水涨船高。

山姆·威尔逊的焦虑不仅贯穿整部《猎鹰与冬兵》,也贯穿整部电影,是整部电影最真实的底色。

没有超级血清、没有传奇光环,他不过是一个“穿星条旗的黑人”。麦凯的表演克制而细腻,他皱眉的瞬间、握紧盾牌时的犹豫,都在诉说一种身份撕裂:成为美国队长,究竟是为国家服务,还是为体制背书?这场身份的撕裂,贯穿了他的每一个决定。

电影试图用“人性”代替“超能力”。

山姆与华金的互动充满火花,训练时互损,任务中互救,像极了一对职场搭档。但当镜头转向白宫晚宴,山姆身着制服与政客握手时,违和感扑面而来。他的困境始终未解:史蒂夫的盾牌太重,现实的政治泥潭太深。

可惜,剧本没有深入挖掘这一矛盾。当山姆质问罗斯总统“你到底是想拯救国家,还是拯救自己”时,答案早已被爆炸声淹没。

毕竟超级英雄题材的受众是接受快乐教育长大的人,不是学过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在无法改变体制的情况下,超级英雄能做的只有打怪,哪怕对手是总统变的红巨人。

哈里森·福特饰演的罗斯总统是电影最辛辣的隐喻。他一边大喊“团结”,一边却在暗地里嗑伽马药丸;一边对女儿忏悔,一边任由权力肆意膨胀。

愤怒在血管里翻腾,体面在西装下挣扎,福特出色演绎了这个衰老暴君。

然而,电影对政治的探讨停留在表面。罗斯的“红巨人化”本应是对权力异化的深刻象征,却被简化为一场低劣特效狂欢。当他在白宫草坪上咆哮时,观众看到的不过是眼花缭乱的特效,而不是反思。更令人失望的是,电影回避了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民众会选出一个“潜在怪物”?当山姆最后举起盾牌而非进行对话时,漫威再次显露出它的胆怯,超级英雄可以打败敌人,却救不了颓势尽显的制度。

当超级英雄的光环褪去,电影留下的便是映照现实裂痕的镜子。

《美国队长4》就无意中表现了美国的人种阶级。尽管导演和主演都是在政治正确的非裔,但真正的天龙人还是犹太裔。

原本的片名《美国队长:新世界秩序》(Captain America: New World Order)后来悄然更改为《美国队长:美丽新世界》(Captain America: Brave New World)。漫威从未给出明确解释,但普遍猜测是“世界新秩序”一词与反犹太主义有关。当年美剧《猎鹰与冬兵》的首集也用了“新世界秩序”这一名称。

此外,片中还硬塞了一个以色列的正面女英雄,也可见一斑。

电影试图复制《冬日战士》的悬疑氛围,结果只复制了它的节奏,却丢了魂。

以赛亚·布拉德利本应是电影的灵魂人物,这位被政府背叛欺骗的黑人超级士兵,背负着塔斯基吉实验般的血泪史。当他隔着监狱玻璃对山姆苦笑道“他们永远不会变”时,银幕外的现实隐隐作痛。但可惜的是,影片没能发力,以赛亚没有成为《黑豹》那样让黑人大兄弟自嗨的角色。

这种尖锐的时刻实在太少。山姆为以赛亚洗刷冤屈时,剧情却迅速转向了“找内鬼”的老套路;当罗斯总统忏悔时,镜头只对准了他紧握的拳头。电影不敢深入触碰种族议题的敏感地带,最后用“个人救赎”的故事线消解了系统批判。山姆的胜利成了一个黑人英雄的“政治正确童话”,而非对现实的诘问。

《美国队长4》想要承上启下,结果却像一件打满补丁的旧衣。

“首脑”塞缪尔·斯登从2008年《无敌浩克》的废案中复活,炸鸡叔的响尾蛇像从《曼达洛人》片场误入,印度洋上的“天神遗体”则让人想起《永恒族》的惨败。这些元素堆砌成一座摇摇欲坠的桥,试图连接漫威的过去与未来,却让观众迷失在彩蛋的迷宫里。

当福特顶着CGI红皮肤打飞机时,场面荒诞如B级片。这不是角色的悲剧,而是创作的偷懒。换皮绿巨人并不能挽回MCU的颓势,而且红巨人成了海报上的噱头,却不是故事的核心。

《美国队长4》里的打斗像是在做广播体操,动作指导毫无创意。

日本的设定更是让人出戏。都知道漫威喜欢玩平行宇宙,但这个平行宇宙里的日本也太强大了吧,可以和让美国大使下跪的宇宙国相媲美了。

塞巴斯蒂安·斯坦作为彩蛋短暂亮相,长得愈发像是《无耻之徒》中的弗兰克,忽悠了一通后走人了。剩下老实的猎鹰坚守自己的信条,坚决不注射血清,也坚持挨揍。

不过话又说回来,电影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差,因为我观影前的预期对标的是《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因为预期足够低,所以这部电影没有烂到那个程度,至少还是让我觉得没有那么失望。

至少《美国队长4》的剧情、特效、演员都比《蜘蛛夫人:超感觉醒》强吧。

影片的最后彩蛋提及了多元宇宙入侵危机,漫威多元宇宙大战即将打响。

随着新一代复联成员接连扑街,漫威又把老一代复联演员拉出来了。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漫威电影宇宙的第五和第六阶段结果不会好。问题不在于演员的表现,而是在于剧本质量的下滑。即使老一代明星回归,也难以抵挡低质量剧本的拖累。我担心这些老一代演员怕是要晚节不保。

《美国队长4》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漫威的困境。

它试图探讨权力、种族与身份,却束手束脚;它想推出新英雄,却离不开旧IP的输血。当红巨人的怒吼渐行渐远,观众留意的不是山姆的成长,而是福特脸上那些无法忽视的皱纹,那是一个时代的告别,而不是新时代的开始。

漫威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新英雄,而是勇于打破固有套路的决心。当盾牌失去了光泽,它应当变成一把手术刀,剖开华丽制服下的顽疾。我们只能期待下一个举起盾牌的人,敢不敢直面裂痕深处的黑暗?

聊聊一些细节和彩蛋吧。

1.电影开场并没有像《奇异博士》(2016)以来的每一部MCU作品那样,出现繁杂的“漫威影业”字样。相反,纯黑的背景上只出现了简洁的“漫威影业呈献”字样。

导演朱利叶斯·约拿受到政治阴谋惊悚片的启发,如如《豺狼的日子》(The Day of the Jackal ,1973)、《独行杀手》(Le samouraï ,1967)、《步步惊魂》(Point Blank ,1967)和《燃眉追击》(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1994),以此表现欲揭露腐败政治与军事黑幕的紧张氛围。

2.“I can do this all day”在这里变成了“I can’t do this all day”。

3.电影中的断臂梗换成了断翅膀。

4.本片是红巨人(Rulk)在MCU首次亮相。

在开头,罗斯手里拿着一个红色吸盘,暗示他最终会变成红巨人。

电影中的红巨人像早期的绿巨人一样,暴躁且无意识。原作漫画中,红巨人和憎恶一样,比绿巨人强大,但绿巨人越愤怒越强大,最终被绿巨人击败。

红巨人越愤怒,释放的放射性越强。最初绿巨人红巨人是敌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斯变得更加理解并同情布鲁斯·班纳,最终他成为复仇者联盟的一员,并组建了他自己的雷霆特攻队(Thunderbolts)。

反正重建复仇者联盟没见动静,倒是今年的下一部《雷霆特攻队*》会是漫威电影宇宙第五阶段的收官之作。

5.在罗斯的胜选演讲中,竞选口号“Together”出现在他的身后,颇有2016年希拉里·克林顿竞选口号“Stronger Together”的影子。

6.漫画中的响尾蛇是个蓝眼睛的白人。

炸鸡叔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被赋予了蓝眼睛。

7.影片中的莱拉·泰勒(Leila Taylor)是罗斯总统的特勤局特工,同时也是山姆·威尔逊在电影中的联络人。

在1971年的漫画中,莱拉与山姆是长期伴侣和知己,莱拉最终与山姆分手,最终成为一名揭露毒品走私的记者。

后英雄权力困境,

新英雄难掩颓势。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