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祖师明明来自于佛教,为什么在《西游记》中是道士的打扮?

惊心鸟 2025-01-05 02:28:30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民间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小说塑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面存在着很多神仙妖怪,受到读者的追捧。他们有的是在现实的宗教中存在的,也有的是作者杜撰的,成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授业恩师须菩提祖师便是最为神秘的一位,他的来历、行为、和剧情内容,对孙悟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间接的推动了小说剧情的发展。本文咱们就来谈谈须菩提祖师的故事,看看这位老神仙背后的来历是什么?

在研究《西游记》的文章中,讨论须菩提祖师来历的不胜枚举。有的说他是道教三清之一,也有的说他是佛教的阿弥陀佛,甚至有人说这就是如来佛祖的化身,各种说法不一而足,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那么到底须菩提祖师的来历是什么呢?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来分析,须菩提祖师便是释迦牟尼的第二个弟子须菩提尊者。最有趣的是,从小说剧情推测,须菩提祖师很可能是唐僧的前世,也就是金蝉子本尊。也许很多人不明白这其中是怎么一回事,下面笔者就从小说原著的细节一一分析,讲讲其中的奥妙。

须菩提祖师在小说中出场时间很短,只在孙悟空授业的篇章中出现。他隐居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是一位隐世清修的老神仙。孙悟空上门拜师学艺,他传授给了孙悟空一身的神通,推动了小说剧情的发展。从孙悟空离开师门后,须菩提祖师再也没出现过,这个人物就此凭空消失了。哪怕是孙悟空在西天取经途中遇到了麻烦,回到斜月三星洞求助,他见到的也是人去楼空,一片荒凉的景象。因此在探讨《西游记》的文章中,对于须菩提祖师的下落也是常见的方向,也有着各种众说纷纭的说法。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须菩提这三个字并非来自于道教,而是来自于佛教的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第二个弟子,被誉为解空第一的弟子。他出生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家庭,父亲是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他从出生开始就拥有极高的天赋,拜入佛教后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最善于解读“空”的理论,而空又是佛教理论的核心所在,所以佛教弟子又自称空门。须菩提在佛教的头衔很多,出了解空第一的名号,还被誉为第一阿罗汉,在佛教地位极高。从佛经故事来看,须菩提和孙悟空的缘分是有切实证据的。

孙悟空在小说中名号很多,有一个名号出现得很少,但却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就是大力王菩萨。在小说第四十四回,唐僧师徒路过车迟国的剧情中,车迟国受苦的僧侣就称孙悟空为大力王菩萨。这个说法并非《西游记》小说凭空杜撰,而是来自于元朝的《西游记平话》。在元朝的西游故事中,唐僧证道的结果是“梅檀佛如来”,而孙悟空则是“大力王菩萨”。当然,这也不是元朝的平话作者开创的,他是从佛经《佛说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中借鉴的。这部佛经中描述了一个大力王菩萨,其形象与孙悟空高度相仿。

按照这本佛经记载,大力王菩萨是个“身穿虎皮衣,手持金刚棒,神通广大,能降服龙王及一切魔王”的神,而他的一身神通便是来源于须菩提尊者。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到他与须菩提祖师的师徒之缘,再到须菩提本身的来源,都可以印证须菩提祖师和须菩提尊者具有相关性。

通过须菩提尊者身上的线索,不仅能够关联到孙悟空,也能够关联到唐僧身上。唐僧是小说的第二主角,是以唐朝取经僧人玄奘法师为原型的。玄奘法师徒步前往天竺国取经,在当地的那烂陀寺学习佛法。玄奘法师的师傅戒贤法师便是来自于须菩提的传承,所以汉传佛教也称为最善于解空的一脉。

大乘佛教中有部非常有名的经书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经书作为大乘佛教的核心要义,其主要内容就是解空。其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这部经书现在传播有七个译本,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有趣的是据传这部经书最早就是须菩提尊者所编著的,然后在古印度佛教中广为流传。《西游记》小说中就有乌巢禅师传授这部经书给唐僧的桥段,而最终能完全领悟这部经书的只有唐僧和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并没能领悟其中的奥妙。

在佛教中须菩提尊者在释加牟尼十大弟子中排名第二,而在《西游记》小说中,唐僧的前世金蝉子在如来十大弟子中排名第二。这样的剧情设计并不是巧合,而是作者刻意安排的结果。尤其是金蝉子这三个字特别有意思,这指出了菩提子的三种形态之一。菩提子在佛教常作为念珠,根据选材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分为三种,元宝菩提、金蝉子菩提和冰花星月菩提。唐僧的前世正好对应了第二种,也就是金蝉子菩提,而须菩提也对应了这个,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为著名的“草蛇灰线”的写法,用暗线来联系剧情的发展。

从上述比较直接的线索中都可以看出,须菩提祖师和唐僧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因此也就不难解释孙悟空离开后,须菩提祖师下落的问题。联系各方面剧情,可以认为须菩提祖师以金蝉子的身份参加了龙华会,然后被如来佛贬入凡间开始了西天取经的历程。金蝉子转世十次,前九次取经都受阻于流沙河,只有第十次成功了。而孙悟空的排名,正好在须菩提祖师门下,“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代弟子中的第十个“悟”字。而这十二个字也是来自于佛教义理,是作者有意透露其来历的操作。

小说中有很多关于唐僧和须菩提联系的桥段,比如舍卫国的祇园精舍就是比较典型的章节。唐僧师徒路过祇园精舍的时候,唐僧专们给弟子们讲了这里的故事。故事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舍卫国大臣须达多请佛祖释加牟尼讲经的地方。根据佛经记载,释加牟尼在此居住二十五年,宣讲诸多经典。而出身于舍卫国的须欧体就是在此投入释加牟尼门下,最后成为一代高僧。作者在《西游记》中专门讲述了这段旧事,就是暗示唐僧回到了他前世出家的地方。这是一段从须菩提到唐僧的缘的闭合,也是符合佛教义理的。

可以说在小说中有着不少唐僧和须菩提的藕断丝连的地方,熟悉佛教故事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各种蛛丝马迹。由此可见,须菩提祖师将神通传授给孙悟空,已经在为佛教东传作准备了,而孙悟空便是他安排的接应他的弟子之一。但让人感到疑惑的是,在孙悟空学艺的故事中,须菩提祖师全程道教打扮,一点也不像佛教弟子。他讲述的内容也是释儒道全有,简直就是个大杂烩,让他的身份显得越发的神秘。那么问题来了,须菩提祖师明明是佛教弟子,在佛教地盘西牛贺洲传教,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成道教神仙的样子呢?

仔细分析这段故事情节,可发现作者又在用含沙射影的手法,对小说的本意作出暗示了。这段故事中有个经典场面,就是在须菩提祖师出场时用了定场诗。诗文是这么写的,“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这段文字可不是随便写的,它既写出了须菩提祖师的来历,也写出了他在此传道所饱含的苦衷,而且还暗示了小说作者对于明朝中期政治的不满。这种一箭三雕的写法,使小说不愧于古代名著的地位。

其实定场诗开始的四个字就隐藏了须菩提祖师的苦衷。“大觉金仙”听起来像是道教的神仙,其实说的是佛教的佛。这个名词代表了一段北宋末年道教打压佛教的往事,也是佛教最为痛苦的一段时期。当时是宋徽宗赵佶执政,他迷信道教,宠信道士林灵素。这位林灵素就是道教神霄派的祖师,他在世时是道教最为兴盛的使其之一,也是道教强行压制佛教的时期。为了压制佛教,他说动赵佶,给佛教的职位改名字。按照他的方案,“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为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

这个方案的到了赵佶的支持,很快下诏执行。于是佛就被叫做大觉金仙,左右街道录院改作道德院,僧录司改作德士司,隶属道德院。林灵素就连女人也不放过,他将女冠改为女道,将尼姑改为女德。可以说当时林灵素靠着皇帝的权威将佛教搞得乌烟瘴气,受到了当时佛教人士的怨恨。与这段黑暗历史类似的是,在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也是个迷信道教的皇帝。他宠信著名道士邵元节,使得道教再次凌驾于佛教之上。而小说《西游记》成书时期,正好就是在这段时间,作者如此写作也是在暗示当时社会的黑暗。

“大觉金仙”仅仅四个字,既回顾了宋徽宗赵佶时代佛教的苦难,又暗指明世宗朱厚熜时代道教的嚣张跋扈。作者如此写作之巧妙,既反应了社会的黑暗,又隐藏保护了自己,真可谓一举两得。这些都是暗线上的内容,从明线上看,就指明了迫使须菩提祖师以道士身份传教的罪魁祸首,就是当时的玉皇大帝。如果没有玉帝和天庭的支持,道教无法完全压制佛教,须菩提祖师也没必要将自己搞成对手的模样,来骗取老百姓的信任,寻找传教的机会。这首定场诗也影射须菩提祖师的身份,一个“空”字又让他回到了须菩提尊者的位置上。

作者如此写除了安排剧情的推动以外,还有个意图就是反应佛教所处的社会状态,以及道教在当时整个历史背景中的至高地位。明暗两线互相印证,草蛇灰线埋下线索,看似讲述神仙妖怪的故事,其实反应社会现实和黑暗,这就是《西游记》作为古代名著的核心所在。

在传统的明清小说中,到达至高境界的都有着类似的剧情设置。与西方小说不同,中国古代小说家秉承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从故事中透露出社会现实和个人理想理念才是上佳的手法。如果不能完成这样的写法,小说的文笔再漂亮,故事再传奇,也不认为是顶级的作品。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