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最大的悲哀,是积累了几十年的技术壁垒,被电动化时代的产物轻松绕过去了。
技术的路线并不相同,燃油车时代庞大的技术壁垒,成为了传统巨头封锁后来者的手段,想要绕开传统巨头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你想要生产设计的发动机、变速箱、四驱系统,每一个环节都被前者申请的技术专利所限制。
想要用,可以,先买专利。
所以过去对于中国品牌来说,造车是一件非常苦难的事情,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对技术保护建立起来的专利壁垒,让人无法承受的繁琐造车流程以及高昂造车压力。
举个例子,中国品牌想要生产四驱车,技术上来说不难,懂机械原理的都知道怎么设计。
但我们却没有自己的四驱系统,博格华纳是最大的供应商,国内的四驱系统基本上都是博格华纳供应,为什么?
一方面,制造需求不大,采购是最快的捷径,采购成本低,产品可靠,比自己研发设计更加高效便捷。
另一方面就是技术限制,四驱系统的专利都在外资手中,我们想要绕开传统的技术专利设计出其它独特的传动形式,不好意思不可能,所以从成本、实际角度出发,我们需要用供应商的,从专利角度出发,我们更得给人家缴纳专利费用。
不仅仅如此,电喷系统、电控系统、传动系统、变速箱,自我设计的产品总能在不知不觉中触碰到别人的专利。
内燃机发展了100多年,每一个零部件都有外资注册专利,中国汽车产业真正崛起于2000年,到现在为止不过20年,我们是全新起步的市场,中国品牌想要绕开所有专利生产车辆,非常难。
虽然过去20年发展比较快,但有很多外资的影子在其中,大量的专利费用交纳出去,国产车虽然是民族产业产品,但其实也要给外资缴纳大量的费用。
这不仅仅是专利,零部件和配套产业是外资掌控。
就比如说轮胎吧,外资轮胎几乎垄断市场,国产轮胎被压的头都抬不起来,除此之外机油产业,你们有几个换机油指定用国产机油的?大牌外资机油价格又低产品又好,这些配套产业没有国产的话语权。
丢掉内燃机发展策略,不仅仅是为了推进碳中和,更是为了让中国汽车产业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电动车是一套全新的架构,玩儿的是电池、电控、电机,这一套技术专利不在外资手中,中国品牌发展速度可以更快,且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尤其是在中国电池遥遥领先世界的今天,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已经成为全球供应商,开始建立自己的专利壁垒,构建外资没有的技术王朝。
这个赛道中,树立壁垒高强的是我们,这才是发展电动车最核心的意义,让中国电动车奔跑速度更快一些,从立足于中国到立足于世间,这个意义无比重大。
就不是一回事